中华酒网

葡萄酒:由神祗赠予到时尚风向标

发表于:2024-11-22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2日,诺亚走出方舟,看着子孙重新在地上居住和繁衍,他自己则决定开垦一个葡萄园。这是《圣经》头一次提到葡萄酒,也是神与人建立契约的标志,农业社会从此开始。后来,诺亚被自酿的葡萄酒灌醉了,赤身裸体,被一个儿子瞥

诺亚走出方舟,看着子孙重新在地上居住和繁衍,他自己则决定开垦一个葡萄园。这是《圣经》头一次提到葡萄酒,也是神与人建立契约的标志,农业社会从此开始。

后来,诺亚被自酿的葡萄酒灌醉了,赤身裸体,被一个儿子瞥见。这些出自《创世纪》第9章第20到27节的经文,给乔尔·巴特勒和兰德尔·赫斯克特的《圣酒》一书提供了材料,引起了兴致盎然的讨论:在诺亚的帐篷里,谁对谁究竟做了什么?

上面两个片段揭示了人与酒关系的二元性:葡萄和美酒都是上帝的礼物,是人类走向文明,获得神祗眷顾的途径,同时蕴藏着破坏的力量,启迪之门也可能通向堕落。古代人认为葡萄酒神圣,因为它酿法自然,但如果完全不介入酿造过程,酒会变成醋而无法下咽。

"屈服于酒的负面作用,诺亚毁掉了和上帝的契约,作为补偿,他不得不鼓励人类扩大葡萄的种植面积。"诺亚的故事确实很适合作为《圣酒》一书的起点,实际上,现存最早的、关于葡萄酒的考古学证据便来自土耳其境内亚拉腊山附近地区,信徒们认为那里正是方舟抛锚的地方。从土耳其开始,两位作者追溯古人的足迹,穿越肥沃的新月地带,进入巴勒斯坦、然后是尼罗河谷、希腊和罗马帝国……这趟旅程无时不洋溢着美酒的香气。

巴特勒的本职工作是酒品鉴定师,赫斯克特在博尔德大学任教,通晓好几种语言,使书中关于史实的描述更可信。遇到史料散佚或过于晦涩之处,则以宗教传说予以适当调剂--比如,耶稣的次神迹就是把水变成酒,而在"最后的晚餐"上,葡萄酒又化作了他的血。

如果说《圣酒》侧重于酒文化在各个时代的连贯性,保罗·卢卡克斯在其《佳酿的诞生》中,则主要通过回顾战争、革命、兴衰,反映出不同年代人们对葡萄酒看法的变迁。身为《华盛顿人》杂志葡萄酒专栏的撰稿人,卢卡克斯创作本书时的视野比从前更广阔,他审视了葡萄酒与西方文明一起成长的过程,重点写"分裂与改变",而不是连续性。

葡萄酒在中世纪是世俗的饮品,后来才成为美好生活的标识,甚至被赋予艺术基因。可是,在19世纪短暂的黄金时代后,由于病害侵袭和掺假,葡萄酒的身份一度被贬低,人们把葡萄酒跟贫民窟的醉汉联系起来,达官显贵们纷纷转向啤酒或度数更高的烈酒。

卢卡克斯的书最精彩之处,就是用"国际化"定义现代葡萄酒的核心属性:遍及全球的葡萄栽培技术和酿酒工艺,让所有人都能酿出优质葡萄酒,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欧洲。"国际化葡萄酒"的品味是相似的--红葡萄酒就是红葡萄酒,不管它产于加州还是智利。

《佳酿的诞生》歌颂葡萄酒的全球化,驳斥了那种认为国际化夺去了葡萄酒的神秘和品性的论调。至少在卢卡克斯看来,某些食古不化的批评者是在跟历史趋势唱反调。事物在改变,新技术让葡萄酒文化变得更加艳丽多彩;至少,今日的杯中物必定和诺亚时代大有区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