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是酒农
在中国,葡萄酒产业中最重要的原料--葡萄,大多数属于农民自己拥有,从种植、管理到采收都由农民自己安排。而落后的中国农业水平、传统的分散性生产以及薄弱的抗风险能力都在考验着农民,也在考验着中国葡萄酒产业链的根基。
酒农是葡萄酒产业链的根基之所在
更多时候,农民们在生产时都是看老天爷的"脸色",运气好,遇到好的年份,则可以大赚一笔,而遇到差的年份,则可能颗粒无收,也可能因为市场的情况而赔钱,无论哪一种赔钱的情况发生,都可能造成农民放弃生产。大多数的人都还不具备长远的眼光,而他们也需要保障自己的利益,所以赚钱的时候,可能一哄而上,赔钱的时候,则可能瞬间就把葡萄园清理一空,改种其他农作物。众所周知,树龄也是影响葡萄酒品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如以上所讲的这种种了挖,挖了又种的种植方式,提供给葡萄酒产业的葡萄都是幼龄葡萄,那葡萄酒的品质又如何谈得上控制和提升。往大了说,没有好的稳定的原料,又何谈葡萄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葡萄酒原料供应链条上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葡萄酒产业最基础的原料提供链条上,存在的又何止这一个问题?单一的、分散的种植模式使得抗风险能力极低。首先从自然条件上来讲,遇雨则涝,不雨则旱,完全听天由命,而没有能力建设的灌溉设施,做到旱涝保收。其次,落后的技术水平。葡萄种植完全凭个人经验,没有专业的种植专家予以指导。再次,没有先进的设备,也没有精细化的种植。最后,市场信息蔽塞,一个个体的农民要做到对市场行情的把控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容易导致上文所提到的问题,没有高瞻远瞩的长远眼光而做出仅仅着眼于眼前利益的举动。
保护酒农利益,也是对葡萄酒产业发展根基的保护
对酒农利益的保护,就是对葡萄酒产业发展根基的保护。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酒庄拥有自己的葡萄园,雇佣专业的种植专家,统一管理自然是好。不过,在中国,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酒庄与农民携手并进也许是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最为合适的一种模式。要这样的模式持续健康的维持,就必须保障果农们的利益,让他们有稳定的赖以生存的土地产出,他们才能够持续的稳定的健康的爱护、维护好葡萄基地,为葡萄酒产业链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石。在这方面,蓬莱葡萄酒产区的"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农业模式倒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
专业合作社可以让农民从"单兵作战",转为"抱团出击",让企业与农民形成"利益共享,风险承担"的经济共同体。这样的操作模式的好处就在于,在合作社的带动下,葡萄基地统一配备水利设施、统一栽培葡萄苗木、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实现了精细化种植、一体化经营、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生产。而这些,都是"单干"的农民凭一人之力或一家之力所无法做到的,这就大大降低了葡萄原料的供给及质量问题。
中国蓬莱葡萄酒产区
在生产过程中,对农业、化肥等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可有合作社统一把关,此外,合作社按照专业的人知道农民严格相关标准进行进行栽培管理,这都为大幅提升了葡萄品质,为酿造高品质的葡萄酒奠定了基础。同时,合作社还可以统一进行生产服务和技术指导,统一按保护价收购葡萄,如此既调动了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又了酿酒优质原料的供应。此外,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可以很好地协调酒庄、合作社以及农民三者的关系,完善"酒庄+合作社+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样可使单一的葡萄种植业得以延伸,实现了土地、劳动力、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拉长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链条,也有效地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效能。
合作社只是保护农民利益、保护葡萄酒产业发展的方式之一,相信在葡萄酒产业发展越来越快速的形势下,会有越来越多更合理更有效的方式出现,这值得葡萄酒酿造者们坚持不懈的探索。当然,相关部门肯定不能置身事外,也需要有所作为,此外,类似于国外的酒农合作社等机构亦可适时出现,共同促进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