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酒的商业模式正误入歧途
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定制酒的商业模式本应该是酒+定制,而非定制+酒,可惜的是,如今定制酒的商业模式在定制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毫不客气的说,已然误入歧途。
定制酒是消费者参与下的产物,其基本赢利点应该还是酒,而非其他,凡是基本赢利点不在酒本身的商业模式,不管其定制技术多么先进,定制专利多么繁多,皆是空中楼阁,或许是辉煌一时,却难以长久。
商业模式总要经得起趋势的考验,在本轮调整中,价格回归价值,场景回归饮用,消费回归理性。在这样的趋势下,定制酒是酒水新一轮消费的增长点,而不是全部;定制酒是消费场景化的工具,而不是唯一;定制酒是使用者参与,而不是渠道或者购买者参与。
定制酒的商业模式,应该不断缩短使用者与产品提供方的距离,而如今困难重重。酒企作为产品的提供方,难以将小批量快速定制实现常态化;酒商作为产品的销售方,难以实现小批量快速定制的定价权;消费者对于定制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统一定制又难以满足其需求。
在浮躁的当下,酒企、酒商及平台都在盯着"千亿"定制酒市场,为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要么是向"高档散酒"转型,要么是向"奢华收藏"迈进,更有甚者向"定制机器"前进,离"卖酒"的初衷越来越远,消费者离"买酒"的初衷也越来越远,所以所定制酒的商业模式正误入歧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
首先,酒企想通过定制直接面对消费者,却对消费者的理解不够深。一般而言,酒企为了做透定制酒,提供度数、香型、酒体、瓶型及个性内容来方便业务人员去谈客户,也方便消费者去做合理选择。这种模式下,每个酒企都在做同一样的工作,笔者戏称为毫无竞争力的"高档散酒",尤其是中小型酒企。消费者在面临多项选择时,往往不是去选择自己合适的,而是选择放弃。当消费者进行冲动选择时,酒企的反应速度不够快,便陷入拼服务、拼价格的泥潭。
其次,酒商想通过定制圈住消费者,却对产品的理解不够深。对于酒商而言,渠道可以接触消费者,却难以接触使用者,有时消费者不是使用者。对于消费者而言,希望以更低廉的价格买到更合适的产品,酒商往往会投其所好,产品外观高端大气上档次,价格也不贵,恰恰最核心的问题被忽视,酒到底好不好喝。酒商要挣取差价,一方面以不贵的价格出手,另一方面提高包装质量,压缩酒水价格,最终提供给消费者无非是包装的改变而已。对于酒商而言,定制的成本很高,却很难向消费者收取费用,于是更加侧重于非知名品牌的推介,却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再次,消费者认为定制是附加服务,而非溢价服务。消费者的初衷是去买酒,当面临是否选择定制时,会理所应当的认为是附加服务。当定制是纸条等成本极低的服务时,拼的是设计水平;当定制是雕刻、3D打印时,消费者不会认为是"服务",会认为包装费用太高,反而会对酒的品质产生怀疑。大多数消费者选定制是为了实现"场景化",不论是送礼,还是宴请,以达到合理预期为心理底线,而非对包装要求过于奢华。
综上所述,酒企的核心是生产酒,酒商的核心是销售酒,定制酒的难点不在于包装的形式,在于找到使用者,而非购买者。
使用者是传播者,未必是购买者,但一定能带来购买者。在移动互联时代,口碑具备了被无限放大的可能性,但酒水从业者一定要围绕着"使用者"做文章,而非"购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