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螺旋盖的历史故事
提起酒塞,在葡萄酒消费者的传统观念中可能想到的都是软木塞。而且长期以来,许多普通消费者对葡萄酒都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一瓶品质上乘的葡萄酒肯定是用软木塞封瓶,只有非常便宜的葡萄酒(品质不好的葡萄酒)才会用螺旋盖封瓶。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希望大家在看了这篇文章后会对螺旋盖有一个改观……
螺旋盖的诞生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当时生产的天然软木塞品质达不到大家的要求,国此葡萄酒酿造商开始加工部分软木塞来满足要求。因为那些不达标的软木塞可能会感染TCA(一种酷似湿纸板的霉味,简称TCA,)所以人工合成塞就有了用武之地。美味的葡萄酒遭受软木塞的影响,是推动螺旋盖发展的主要因素。
1959年,法国的塞盖机械公司(La Bouchage Mecanique)首次将他们在烈酒和利口酒上成功使用的螺旋盖运用到葡萄酒瓶,并命名这种新型的葡萄酒封盖为Stelcap-vin。1970年,澳洲联合工业公司(Australian Consolidated Industries Ltd.)获得其生产许可权,并在澳洲市场简化为Stelvin。斯蒂芬(Stelvin)螺旋塞品牌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以至于后来逐渐地成为这类螺旋塞的代名词,这便是现代葡萄酒螺旋盖的鼻祖。
葡萄酒装瓶后28个月,不同封瓶方式的对比,左一螺旋盖封瓶,葡萄酒颜色很浅,且葡萄酒液面较高;右边是软木塞封瓶,一致性较差,葡萄酒液面下降,酒液减少,而且葡萄酒颜色都有加深。
螺旋盖的进化
1、螺旋盖的二次箍紧(redraw)
过去螺旋盖是没有二次箍紧这一动作的,在运输过程中漏气漏液时常发生,现在则将封帽更加紧密地压合在玻璃瓶上。
如上图所示:在箍紧过程中,机器将螺旋盖侧面与玻璃瓶螺旋凹槽压合,同时在上方向下将瓶口边缘处压合,但仍保留微小缝隙供氧气透入。
2、螺旋盖透氧率的改善
螺旋盖的低透氧率曾被认为是葡萄酒新鲜度的一大优势,但实践中人们发现,透氧率过低的葡萄酒,不仅熟化缓慢,而且容易出现还原味,如燧石打火味、橡胶味等。后来通过改善螺旋盖与瓶口之间的垫片材料,实现了不同程度透氧率的需求。
螺旋盖结构,特殊的垫片(wad)通常由3层组成,下表面(special facing)是中性膜,与酒液和瓶沿接触,中间是控制透氧的填料,上表面是有弹性的发泡材料,垫片压紧。
螺旋盖的流行
在随后的一二十年今年里,虽然这种新型的封盖在瑞士、法国和澳洲不同酒庄得到很好效果的验证,然而并没有得到大力的推广。甚至,在八十年代初期因澳洲和新西兰受到消费者的抵制,螺旋盖淡出当地市场。然而经葡萄酒专业人士品鉴证实,斯蒂芬封盖的效果给葡萄酒所带来的良好效果,甚至是超越传统的木塞;最终于2000年,在葡萄酒行业的颠覆者的大胆下再次回归了它引以为荣的职位。美国著名的胖杰克(Plumpjack)酒庄,就是掀起这狂潮的倡导者。
而真正让螺旋盖大放光彩的,是新西兰。螺旋盖优秀的密封性,恰好满足了新西兰诸多白葡萄酒对新鲜果香的强调。如今,新西兰有95%的瓶装葡萄酒都是螺旋盖封瓶,通用螺旋盖尺寸的是30 mm * 60 mm。
英国连锁超市--特易购(TESCO),一半以上属于螺旋盖封瓶葡萄酒。特易购超市表示,公司上架的葡萄酒中55%~65%的产品逐渐改变传统软木塞封瓶包装,选择螺旋盖封瓶。软木塞污染一直是葡萄酒行业的重大问题。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美国2%~7%的葡萄酒遭受软木塞污染,年损失超过2.8亿美元。以螺旋盖代替软木塞,可将软木塞污染发生概率减少2%以下。此外,还可以降低成本,直立存放酒瓶。
2012年五大名庄之一的玛歌庄就首次推出了采用不同瓶塞封瓶的副牌酒玛歌红亭(Pavillon Rouge)。酒庄总经理兼酿酒师保罗·庞坦勒维(Paul Pontallier)称,软木塞封瓶的产品表现一直都不尽如人意,合成塞更是令人失望,相对而言,螺旋盖的表现更好些。他透露,在一次活动中,一款密封性很好的螺旋盖包装2003年份葡萄酒,相比同样的软木塞和可透气性螺旋盖包装产品更受欢迎。
另外,同为旧世界国家的意大利,其农业部在2012年对1993年颁布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允许部分DOCG级别的葡萄酒使用螺旋塞。由于修正后的法规不适用酒标上标注子产区的葡萄酒,葡萄酒大师Gleave对此规定非常不满,他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认为这次的修正不够彻底,称之为是一次"粗鲁的妥协"。
而新世界的酿酒师可不这么认为。澳大利亚酿酒师以及作家James Halliday说,"有人认为,螺旋瓶盖人为地停止了瓶中葡萄酒的陈酿。其实不然,在酒中和瓶颈处的氧气已经足够使酒的陈酿继续进行。更何况,陈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无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