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已进入产区化竞争时代
近几年,随着白酒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未来白酒市场之间的竞争很可能由单个企业竞争转化为以产区为单位的竞争。尤其是一些白酒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打造一个好的产区概念将有助于整个地区白酒产业的发展。
中国白酒是高度依赖于环境的一个特殊行业,离不开水、土、气。有关业内人士认为,白酒与一方水土息息相关,这也成就了白酒行业的区域特色,即产区特色。
对于中国白酒行业而言,"产区"的联动效应绝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省,而是整合于某种气候、土壤、粮食等相近的省市,如业内公认的川黔产区、黄淮产区。就此而论,地处长江中游的"两湖白酒生产带",因为"水乃酒之血,粮为酒之肉"这样的资源禀赋与产业集群而具备了与川黔产区、黄淮产区相应的产区硬性指标。
如果说自然的优势让这些区域"先天产酒",那么人为的经营则更为重要。中国白酒产区需要的是一种链式思维,将所有个体联结起来形成共振。同时,解决如何将产区优势转化市场优势。所谓链式思维就是让个体不再是孤岛,让线型思维连接成网,互为支持与协同。
"白酒产区"有待细分
目前,行业内公认的产区只有川黔产区、黄淮产区。川黔产区的气候与地理位置占据先天性优势,形成了仁怀、宜宾、泸州和郎酒三个竞争集团。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先天性优势,四家名酒的行业地位是川黔产区形成的第二大优势。
"产区一旦形成,放大效应非常强大。"中国白酒金三角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组长钟杰说,2010年川酒销售额1056亿元,今年有望实现1500亿元。
黄淮产区介于长江与黄河流域之间。2007年,豫鲁苏皖四省提出白酒抱团性战略,特别是四省白酒风格的确定,从重香到重味的转变,以及洋河蓝色营销的异军突起,这是黄淮产区后天崛起的重要力量。
其实,两湖地区具备形成白酒产区的条件。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拥有优良的粮食、水资源禀赋,白酒产量居全国前列,产业集群度高,有望成为中国川黔产区、黄淮产区之外的第三大白酒产区。
湖北、湖南处于从四川到安徽、江苏的长江流域的白酒浓香带的中段,我国所有的浓香型白酒,全产自这个地方。湖北省地处浓香带的一个优质地方。西边(四川)有"六朵金花",东边(江苏)有"一河三沟",安徽有"古井"、"口子"、"迎驾"等,湖北有稻花香、枝江。同时,荆州、宜昌、常德又是我国兼香带和浓香带的交汇点。北边有西凤酒,中间是白云边、黄山头,再南一点德山大曲、酒鬼酒,南边的广东玉冰烧都是兼香型。中国的兼香酒就产在这条南北线上。浓香带和兼香带交错点所形成的地理优势,实际上就是水土气候、微生物条件,在这个区域有利于酿酒。
白酒专家表示,水质、土质、气候,是指生物的多样性,离开了这个特殊的生态地域环境,出品的酒质和风格会受到影响。
鄂酒、湘酒崛起或形成"两湖产区"
2010年中国白酒产量891万千升,实现销售额2661亿元,销售同比增长35.2%。湖北省酒类流通行业协会陈新发秘书长表示,2008年湖北白酒产量达32.4万千升,排名全国第五,销售收入93.1亿元。2010年,湖北白酒产量42.74万千升,湖南12.94万千升,两湖白酒产量超过了江苏。
去年,稻花香酒业销售33亿元,白云边实现销售额26.28亿元,枝江酒业白酒销售22.3亿元。今年,稻花香酒业销售目标42亿元,关公坊销售目标18亿元。
业内人士预计,湖北仅稻花香、白云边、枝江、关公坊等企业的销售收入今年会突破100亿元,还有黄鹤楼、石花、楚园春、古隆中演义酒、黄山头、监利粮酒等销售规模在1亿~5亿元的二线品牌。
相较而言,湖南白酒产业稍弱,本土品牌乏力。上世纪90年代,湖南的白酒产量居全国前10位,去年居第14位,但湖南不乏好品牌白酒,如酒鬼、武陵、白沙液、湘窖、德山大曲、浏阳河等。
近年,酒鬼酒、浏阳河强势回归,酒鬼酒去年营业收入5.6亿元。今年6月,联想控股武陵酒业。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陈晨预计,未来2年,两湖地区白酒将冲刺200亿元的销售规模。专家表示,鄂酒、湘酒尽快地崛起,或将有利于更快地形成白酒"两湖产区",提升两湖白酒产业的发展空间。
名词解释:产区概念
"产区"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法国的波尔多,波尔多地区位于吉伦特河两岸,波尔多产区是全世界优质葡萄酒的产区,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年产8亿瓶的葡萄酒,其中AOC级的葡萄酒达到了总产量的95%。全波尔多产区种植5种葡萄,波尔多区下面有4个主要的子产区。
波尔多产区以一种概念化的模式升华了人们对其葡萄酒品质的认识,从而使得波尔多的葡萄酒驰名世界,人们一提到葡萄酒就会联想到法国的波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