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进口葡萄酒品牌化"陷阱"

发表于:2024-09-24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9月24日,近年来,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迅猛,进口葡萄酒增长明显加快。与此相伴的是,从一线城市开始,接着是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无以数计的进口葡萄酒酒庄、酒窖、体验店等单体店或连锁店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来自全球的葡萄酒

近年来,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迅猛,进口葡萄酒增长明显加快。与此相伴的是,从一线城市开始,接着是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无以数计的进口葡萄酒酒庄、酒窖、体验店等单体店或连锁店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来自全球的葡萄酒在中国这个大市场汇集,其种类之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其来源之全、之广让人叹为观止。

进口葡萄酒的这一市场现状,必然令先知先觉者蠢蠢欲动。一些实力较强的进口酒商开始尝试品牌化运作,希望打造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品牌。然而且慢,当你在这陌生的葡萄酒世界中开疆扩土的时候,这个行业中潜藏的陷阱,或许早已在不远处向你频频招手了。

陷阱一:经销商没有品牌所有权

从酒水行业来说,中国不缺乏运作品牌的高手和人才。但要具体到进口葡萄酒行业,那些曾经的高手却一个个碰得头破血流,成功者几。进口葡萄酒市场品牌化运作的不理想,正在严重打击着投资者的信心。

也就在这样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刻,众多知名企业想要跨行进入进口葡萄酒行业来一试身手。也许他们会认为,自己在某个行业中的能够建立起数一数二的地位,踏入进口葡萄酒行业也可以做得风生水起,殊不知,进口葡萄酒行业和其他行业有着太多的不同。

不可否认,中国酒水市场的大部分经营者是没有进口葡萄酒品牌运作经验的。面对风起云涌的进口葡萄酒浪潮,他们不仅缺乏与运作葡萄酒品牌相配套的专业性、有效性、系统性营销资源做支撑,而且往往抱着投机暴发的心理,总是恨不得一下子就能启动全国市场,做到立竿见影,并迅速做成品牌,其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输得惨烈。

其实,进口葡萄酒的总量目前在中国市场还很小,且竞争已经十分激烈。现阶段中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仅为0.9升,其中只有不足20%是进口葡萄酒,尽管行业发展速度飞快,但毕竟这种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基数小、起点低基础上的。然而,如此小的市场容量却无法阻挡投资人挤破头来做葡萄酒的热情,并且其中大部分都抱有做品牌的梦想。葡萄酒行业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已经不亚于白酒和饮料。

做进口葡萄酒品牌更让人们过不去的一道坎是,进口葡萄酒和国产酒的产业链不同。进口酒的品牌所有权归国外的酒厂(酒庄)所有,国内代理商难以买断。同时进口葡萄酒的销售渠道非常散乱,酒商不可能像白酒经销商那样,牢牢掌控一个区域市场的主流分销渠道和终端。如果既没有品牌所有权,又没有"挟渠道以令厂家"的实力,就不能不担心品牌所有者"卸磨杀驴"的可能。

同时,外国酒商并不认为中国葡萄酒市场已经进入品牌时代,他们也在观望等待。而且在产品出口到中国的主要酿酒国家中,其葡萄酒行业集中度不高,大多数都是立的小酒庄,资金实力和运营水平极其有限。例如在法国,排名前三位的葡萄酒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尚不足10%,在意大利,这一比例也仅有15%。更为关键的是,外国酒商缺乏"中国式营销"的思维,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自己的产品好,就能博得消费者的青睐。

陷阱二:品牌核心价值不易提炼

进口葡萄酒在西方国家不是按工业产品来销售的,而是按一种文化产品来销售的。由于中国缺乏自己的葡萄酒文化和历史,而鲜明的外国葡萄酒消费文化又不能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中国一直没有形成主流的葡萄酒消费形态。如果白酒在、商务宴请中喝的是面子,啤酒在朋友聚会中喝的是豪爽,那么葡萄酒的主流消费形态究竟是什么?浪漫和情调?品位和高雅?健康和美容?还是干脆就是白酒的替代品?

不可否认,这些消费形式在进口葡萄酒中都存在,但又都不是主流。没有一种主流的消费形态,进口葡萄酒的品牌价值就难以提炼。一些酒商试图从西方葡萄酒文化的角度去挖掘品牌价值,但事实是,不要说普通消费者听不懂,就是懂一点葡萄酒知识的消费者,他们的认识也是参差不齐。有的认产区,有的认年份,有的认葡萄品种,有的认法定分级。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寻找诉求,能够引起共鸣的也只是"懂酒人群"的一部分,也就是小众当中的小众,无法在更加广泛的消费大众中引起共鸣。

据调查,目前在中国的葡萄酒消费者中,大概只有15%左右的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葡萄酒,不同产地的葡萄酒大致有什么特点--而这还只是选购葡萄酒最基本的要求。超过85%的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专业知识几乎是一无所知,这就让酒商们有了施展拳脚的广阔空间。因为进口葡萄酒作为一种极具专业性和文化味的酒类,就连不懂葡萄酒的商家也很清楚:比起自己,消费者更不懂!

对于那些正经做事的酒商来说,消费者的懵懂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教育消费者、培养市场。但对于那部分"刚入行、不懂行"的酒商而言,他们的目的仅仅是追逐暴利。

既然消费者不懂,那他们选酒的依据是什么呢?价格!那些对进口葡萄酒缺乏常识的消费者普遍相信"钱能识货"、"便宜无好货"。因此,要想酒好卖,首先就得把价格标得高高的。反正消费者不买对的,只买贵的。一样的酒,几十块钱可能没人要,标价改成一两百以后,反而能卖得好。

这种现象充分说明,现在中国的葡萄酒市场还不成熟,尚未达到市场细分的阶段。当前的策略是适应消费者,顺应流行趋势,等行业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再结合葡萄酒文化做出个性化和专业化来。如果现在就过分强调专业性,把葡萄酒文化演绎到极致,结果只能是没有几个消费者能看懂,最终把产品卖成冷门。

陷阱三:没有成功案例可资借鉴

从品牌运作的角度来说,模仿与自己接近的成功品牌是最简单、最快捷的成功方式。然而中国的进口酒商却找不到榜样可以借鉴。西方的市场环境和酒文化与中国不同,照搬他们的营销模式必然水土不服。而国产葡萄酒的成功路径,则同样无法模仿。国产葡萄酒针对的是大众消费群体,通过牢牢掌控传统渠道来培育消费者,造就品牌知名度。君不见长城葡萄酒天天忙着做商超促销和买断酒店?国产葡萄酒并不是没文化,也不是不想和消费者说文化,而是没法和消费者讲文化,毕竟,在现在的消费环境中,没有几个消费者知道""和其他干红有何不同。因此他们只有费尽心力来掌控渠道资源。进口酒商和国产葡萄酒相比,从来就不具备渠道优势,如果进入传统渠道去和国产酒厮杀,无异于以卵击石。

对于法国CASTEL系列品牌和拉菲在中国市场的所谓成功,其他进口葡萄酒品牌是很难望其项背的。因为法国CASTEL系列品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张裕强势渠道的嫁接,是拥有成熟产业链的张裕利用渠道驱动品牌的成功,而不是法国CASTEL自身品牌在中国市场运作的成功。至于拉菲,这个法国五大名庄,全球酒庄,就像LV、劳斯莱斯一样,在中国的成功离不开国际奢侈品的血统。这两个品牌的成功之路,虽有值得学习之处,却不具备可复制性。

进口葡萄酒目前在中国市场作为一种小众酒品,其目标消费群体过于分散。过低的消费人口密度决定了,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很难找到一种合算的大众传播手段。目前只能通过组织品酒会、搞会员制营销、参加葡萄酒展会等方法,针对葡萄酒爱好者这个小众群体,逐个培养,缓慢发展,长期渗透。因此,目前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还远远达不到品牌运作的速度需求,揠苗助长的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

不过,近年我国葡萄酒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其中进口酒的增幅更是在40%以上。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葡萄酒的发展尤其迅猛,已现流行性趋势。内地同样具备这个潜力,只是尚需假以时日。进口葡萄酒行业未来一定是品牌的天下,代理商想要做大做强,绕不开品牌化道路。想要做品牌,就要抢在品牌格局形成之前开始部署,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开始行动,抓住核心消费群体抢先培育。当前应当以渠道建设为重心,随着消费群体扩大和市场趋于成熟,逐渐加大品牌推广的投入力度。具体来说,要做到聚焦企业资源,抓住核心渠道,把握流行趋势,锁定目标人群。非如此,则无法享受日后进口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实现品牌化的未来红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