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中文译名之路在何方?
中国消费者因为普遍外语知识较少,而对葡萄酒还不够熟悉的消费者常常被这些乱七八糟的译名给弄得晕头转向,叫苦连天。不少业内人士都意识到,统一规范译名大有必要,然而,该以谁的翻译为准?可见葡萄酒中文译名的道路比较曲折。
现象:尴尬的争论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葡萄酒第七大消费国和第五大生产国。尽管如此,中国葡萄酒界仍无法就Chardonnay和St-Emillion的中文译法达成一致。
不久前,发生了一件尴尬的事。常驻北京的葡萄酒讲师赵凤仪与6位中国酿酒专家出席在新西兰举办的一个会议时,他们本该讨论的是新西兰葡萄酒的特点,却就如何将"Merlot"正确翻译成中文争论起来,并分成了不同"派别"。
原因:由抢注导致?
经营者在进口时,商品的中文名称一般是根据外文名称的发音进行音译后确定。然而翻译没有严格的准则,不管是音译还是意译,都任由引入者随意自选,长期以来没有标准可循。
随着葡萄酒消费的蓬勃发展,中国各地散落着成千上万大大小小的葡萄酒进口商。业内人士透露,当一个进口商可能用某种葡萄酒译法注册了商标,另外一个进口酒商就不得不使用同样一种葡萄酒的另一种译法来进行商标注册。现在没有一个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葡萄酒生产商或进口商能强大到统一所有中文译法。
葡萄酒杂志《Decanter》的网站主编John Abbott说:"中国没有正式的葡萄酒词典,我们的策略是首先告诉大家这是Cabernet Sauvignon,然后给出我们对此的中文名称,尽管你们可能听过它的其它译法。我们正努力让大家在这方面达成共识。"他甚至说,翻译可成为中国葡萄酒界的"政治问题"。
专家:统一路多艰
尽管多位业内人士都表示,统一规范翻译名称意义重大,可以帮助中国消费者更快、更容易熟悉葡萄酒。但行业专家也不得不承认,现在没有一个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葡萄酒生产商或进口商能强大到统一所有中文译法。
目前,关于葡萄品种、酒庄、产地的译名分歧可能十分明显。佳士得拍卖行曾试图统一波尔多酒庄的中文译名,发布了一张海报,其中给每家酒庄都列出了中文译名。酒庄总计有62家,均为该地享有盛誉(也最昂贵)的葡萄酒生产商。无奈,酒庄本身却对佳士得的这一做法表示排斥,呼吁抵制这张海报,并说对佳士得的译名并不认可。
"统一规范译名大有必要,然而,该以谁的翻译为准?分散的进口酒商各自为政,一直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进口葡萄酒经销商刘先生说。
探索:本土化之路
佳士得拍卖行中国区名酒部主管谭业明称,他的团队不再把公司的伦敦和纽约专家撰写的品酒笔记翻成中文,因为这些描写中充斥亚洲不常见的欧洲水果和花卉,如黑加仑、覆盆子和蔓越莓。如果我跟一个中国人说,这个黑皮诺有醋栗的味道,他肯定搞不懂。
品鉴记录由佳士得葡萄酒专家在伦敦和纽约撰写,其中会不断提到产自他们故乡的水果和花卉。因此,佳士得的团队开始尝试不再翻译有关葡萄酒的品鉴记录。
在放弃使用描述葡萄酒风味的传统词汇后,谭业明开始用传统中草药"当归"等词来形容50年以上波尔多葡萄酒那种朴实的香气,或用中国人煲汤时常使用的食材"干枣"来形容年份没那么久的波尔多葡萄酒。"梅干菜"和"荔枝"现在也是品鉴记录中经常出现的词。
John Abbott表示,将描写葡萄酒品质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是一大难题。他曾和中国翻译为了一个词的译法争了两个小时。他回忆称:"他们不停地说,'既然不甜,那自然就是咸的了'。但我们说'不'。我们查看别人的翻译,觉得也不到位。中文里没有与不甜不咸相对应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