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洋酒卖的是什么
有人说,品酒是品历史、品文化的好渠道。在现代都市中,可以品酒的场合越来越多。在商务宴会或社交聚会上,洋酒常常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和话题。有时候,它甚至能起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商务交往。洋酒在中国的渗入得益于社会人群的分化,但也受制于传统社会文化的强大。
如果不是马龙•白兰度们在银幕里优雅地Cheers,如果没有太平洋彼岸的繁华,如果没有巴黎米兰以及大英博物馆的熠熠星光,洋酒不过是难以下咽的槽水。但有了这些,它便是尊贵、时尚、浪漫、高雅或者成功的感觉。
我们因此看到现在的格局,洋酒与白酒、啤酒、葡萄酒甚至黄酒的消费人群不易区分,但消费场所泾渭分明。而中国人消费洋酒,满足的不是口舌之欲,而是对西式文化的致敬。
一位消费者,可以在晚餐时喝五粮液,然后到KTV点芝华士,这种转换非常自然。但他不会在晚餐时点芝华士,也不会在包房点白酒。
洋酒真正的直接竞品是啤酒、葡萄酒甚至饮料,它们在夜场可以互相替代。但有趣的是,白酒、黄酒的直接竞品也是啤酒、葡萄酒甚至饮料,它们在餐桌上也可以互相替代。
这实际上是一个按时间关系进展的环扣,右边的圈会逐渐左移,过去二十年白酒的萎缩是因为中间这个环节的做大,而不是右边这个环,但是将来呢?
即使再过三十年,左右两环相重的空间也很有限,因为消费方式的不同使他们不容易发生直接的交战。
一个国家会因为一场战争灭亡,但人们的饮食习惯却会延续千年。在中国式的菜肴面前,举起人头马XO是不合时宜的。传统餐饮家庭宴会不是洋酒的出路。同样,在窃窃私语、疯狂摇摆的舞厅迪吧对饮茅台是不可想象的。各走各的路,不要试图向对方阵地掺水,不要和人的习惯作对。
洋酒要在中国扩张,无需担心消费人口,每一个追求现代生活的人都是潜在消费者。洋酒也无需试图瓜分白酒黄酒市场,白酒黄酒的消费场合早己固化,而洋酒,还有非餐饮的种种可能。洋酒需要做的是进一步指导中国人在什么样的场合饮用,怎样饮用,告诉消费者,你们不仅仅是烟雾缭绕的夜场酒吧的调情品。
啤酒在八十年代重归中国老百姓的餐桌,当时的口号是"液体面包"。对于尚未摆脱饥饿记忆的中国人来说,这个概念击中了要害。十几年之后人们担忧的不再是营养,而是啤酒肚,于是葡萄酒软化血管的概念应运而生,葡萄酒开始了市场的振兴。
洋酒在中国不可能复制啤酒的极速膨胀,也不必期望葡萄酒的增长速度,只要好莱坞还在源源不断地输出大片,只要地中海阳光仍然是世界人民向往的光芒,只要斯德格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继续开奖,洋酒的丝丝渗入便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