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你的距离感
中国人是饮食男女,每天都和中国菜零距离接触。即使崇拜,也只是对美食文化的崇拜。我们不会对着一桌菜去膜拜,因为半个小时以后,这桌菜将混合在我们的肚子里。
在中国人眼里,西餐和葡萄酒却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就像布莱希特的文艺理论中说,戏剧的美在于它和观众生活存在距离。西餐、葡萄酒和中国人就有这样的文化距离。西餐、葡萄酒对于中国老百姓更像观众眼中的戏剧,不是生活本身那样直接。喝葡萄酒会产生美感,但这种美感对大多数中国人是超现实的,源自人们对一种自身不了解的、高尚事物的自我幻象。而在西方人眼里,葡萄酒仅仅是满街都有的农产品。大多数中国人喝葡萄酒时,和吃中餐喝中国酒正好相反,心里膜拜的不是葡萄酒文化,而仅仅是桌上那瓶酒。崇拜的原因不是了解,反而是由于陌生带来的神秘感。
你想成为一个永远站在观众席看戏的食客,还是想走将舞台搬进生活,成为一个与葡萄酒没有距离的食客?打破距离感,除了了解葡萄酒知识,打破内心的文化隔膜很重要。
如果你在一家主理淮扬菜或粤菜的餐厅,上菜时厨师走到你身边说:你点的大煮干丝、蟹粉狮子头、肉酿生麸,除了配白酒,也可以搭配法国罗纳河的葡萄酒。你可能会循着厨师的建议走出步,去尝试在中餐中搭配葡萄酒。
当喝葡萄酒的时候,你要明白你拿着高脚杯晃动醒酒的同时,在欧洲、美洲、非洲无数普通人正做着相同的动作,他们仅仅在吃一顿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中饭或晚饭。葡萄酒对于中国人并不存在文化优越感,也不存在距离。如果有距离,也是讨厌的关税带来的。它们仅仅是农副产品,种植和生产这些农副产品的土地太贫瘠,无法种庄稼,只能种葡萄。
酒配餐时要以菜为主。毕竟吃饭喝木桐和罗曼尼康蒂的人是极少数。葡萄酒是助兴的,不是分散注意力的。该吃就吃、该聊就聊,像喝茅台五粮液那样。普通人一旦摆脱对葡萄酒距离美学,自然会真正从文化上欣赏它,就像我们对待中餐和白酒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