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酒风初起的春秋战国时期酒文化!

发表于:2024-11-22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2日,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加上"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把用为祭祀的牛放去耕地;西门豹治漳水开十二渠以灌邺田,蜀太守李冰主持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加上"宗庙之牺,为畎田之勤",把用为祭祀的牛放去耕地;西门豹治漳水开十二渠以灌邺田,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四川成都平都,活野千里受于堰,等水利的兴修;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酒文化十分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的酒风较西周前期要兴盛许多,这不仅仅表现在士大夫阶层。由于周王朝的衰落和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独立,周室的禁酒令名存实亡,民间的饮酒已成为公开的行为。"狗猛酒酸"的寓言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现象。这期间,各国涉及军事、政治或谋略与酒有关的故事频频发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鲁酒薄而邯郸围"、"秦穆公赐酒施恩惠"及"楚庄王觥筹绝缨饮"。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鲁酒薄而邯郸围"的故事发生在周室渐衰的时代,说的是楚国的势力强大起来以后,楚宣王命令天下诸侯备酒前去见他。鲁恭公因故来得晚了,而且所备之酒也较薄,惹得宣王大怒,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他。鲁恭公不甘受辱,说道:"我是周公的后代,奉行的是周天子的礼乐制度,曾经为周王室立下了功劳,今天向你献酒已经降低了身份,你竟还嫌酒薄,不要太过分了。"说完便拂袖而去。

楚宣王大怒之下命令发兵伐鲁,这一消息让本不相干的魏惠王大喜。魏早有伐赵之意,只是担心鲁国出兵相救才迟迟未敢用兵,如今楚国与鲁国发生战事,正是天赐良机,便率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就这样,只因鲁国酒薄,赵国便莫名其妙地受到了牵连。

"賜酒施恩惠"的秦穆公曾以五张羊皮换得百里奚为相,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政治家,胸怀与谋略自然不同寻常。一次,穆公的两匹爱驹被岐山的野人(其实就是岐山下务农的奴隶)盗去后宰杀。当他率人赶去岐山时,三百多名野人正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煮食马肉。随同前来的将士见状要将野人们抓走治罪,被秦穆公拦住,说:"君子不能因为爱惜自己的财产而去伤害别人, 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所以很为他们担心。"于是让人賜酒给盗马的野人,直到他们吃饱喝足才率人离开。盗马的野人大为感动,随行之人却都大惑不解。后来,秦穆公率军在韩原(即今陕西韩城县西南)与晋军大战,被晋军围困,晋国大将梁由靡已冲到穆公战车的马前。在此危急时刻,岐山野人组成的队伍忽然赶到,拼死将穆公救出,报答了他的恩德。

同秦穆公一样,因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被人熟知的楚庄王也是一位以德治国的贤明君主。在经历了陈兵问鼎和大胜援郑晋军的关键之战,奠定了楚国的霸主地位后,楚庄王宴请群臣,并令嫔妃席前助兴。酒酣之际,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将殿上的蜡烛吹灭。混乱中,王后的衣服被人拉扯,对方似有调戏之意。王后发现有人轻薄,便随手扯下了对方的帽缨,走到楚庄王跟前说,有人趁乱对臣妾无礼,臣妾扯下了他的帽缨, 请大王点灯后明察。楚庄王听后虽有些生气,但想到席间皆是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有功之臣,如果为此事动了杀机,难免影响大局。于是他大声说道,今天饮酒,大家须尽情畅饮,谁的帽缨不扯下,说明他还饮得不够痛快。一时之间,众人纷纷扯下帽缨。这时,烛光重燃,谁也不清楚是哪位大臣对王后无礼。后来的结果与秦穆公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以后的多次战争中,楚军中总有一位大将身先士卒英勇无比,使敌军闻风丧胆,这位大将就是那位被王后扯去帽缨的无礼之人。"绝缨之事"也因此成为流传千古的酒中佳话。

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灌关于酒的文献记载也有很多,如《论语》、《诗经》、《礼记》、《春秋》中都有记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