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规模5年将翻一番,“小酒馆”成“大生意”?
相比于商业逻辑,小酒吧更依赖于特的文化认同感,但只要有人喝酒,小酒馆就会像野草一样,旺盛生长。
像野草一样生长在一线城市里的小酒馆是都市生存者的一扇门,推开门就进入了一个立的乌托邦,关上门照样锦衣夜行,回到现实世界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酒馆有了些玄幻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特的精神寄托,它们成为了乌托邦。
想成为饮酒者的精神家园是每个酒水品牌的梦想,在酒吧疯狂生长后的十几年里,背后的商业模式渐渐展露出了头角,但对于爱在酒吧消费的"消费者"来说,酒钱不能交给资本,但可以交给生活。
小酒馆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几百年,近年来商业模式才逐步清晰起来,在酒水品牌竞合发展的今天,已经是十分重要的营销渠道了,三得利、帝亚吉欧等烈酒销售企业获益于此。遗憾的是,这是商业和资本的诉求,酒吧爱好者的诉求与之天然互斥,与其说小酒馆需要商业逻辑,不如说小酒馆需要具备优质商业逻辑的、可变现的好故事。
1
可爱的小酒馆们
小酒馆的概念自古就有,大多存在于不同的文学作品里,比如武松上山前曾在小酒馆里豪饮,以及有名的"水村山郭酒旗风"。
时至今日,酒馆还是那个酒馆,但却呈现出新的商业模式。一种是背后有资本进行运作的专业公司,相比于传统的连锁餐饮而言,同一公司的不同酒吧多以特的风格出现;另一种酒馆的运作模式则是一群有梦想的人自己开的酒馆。
除网红酒吧外,在一线城市同样出现了社区酒吧,这类酒吧普遍不大,但酒水价格不高,主要针对周边社区。此类酒吧多半位于某个集中住宅区域的小商业区里。
当代酒馆的兴起多半源于消费场景的迭代,年轻人不再主张与好友在家里喝酒。面对消费者的这一变化,不少酒水品牌也进入这一领域,青岛、牛啤堂、老友精酿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江小白也在这一领域发力。9月9日,面向全国酒客的江小白酒馆在重庆磁器口古镇后街开始试营业,成为江小白向世界呈现酒菜一味的站。越来越多的人在酒吧这个领域见到了商机。
9月9日,港交所发布公告称,"酒馆股"海伦司于9月10日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小酒馆股"。本次IPO共发行1.35亿股,发行价定为19.77港元/股,募资净额约25.13亿港元,当日暗盘收涨6.22%,报21港元。
招股书显示,海伦司募集资金将用于开设新酒馆、加强公司酒馆的人才梯队建设以及营运资金等。海伦司预计,将于2021-2023年分别实现新开酒馆400、630、900家,至2023年底前酒馆总数量将增加至约2200家。
自资本进入酒吧领域后,酒吧+餐吧的模式也已经形成,但就目前而言,主要集中在精酿啤酒领域。随着消费者对无压力饮酒的需求不断深入,不少餐厅也推出了鸡尾酒等,由于鸡尾酒存在着调酒壁垒,当前只有日料标配的嗨棒较为常见。上海等区域针对嗨棒打造了合适的小店,如大吉等。北京的部分日料餐厅则推出了嗨棒的专题菜单,至此,中国的餐厅和酒、酒吧和餐的融合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
2
酒吧的区域特色融合了风土民情
十几年前的丽江充满了酒吧,每个酒吧都放着"滴答滴答"的歌声。而凤凰古镇则是驻场歌手的天下。而北京的酒吧则集中在胡同里,arch自调的一杯四九城似乎更能代表传统和现代和谐相处的北京。
上海的酒吧则呈现了更为"洋气"的一面,巨鹿街可以说是精品酒吧的天下,有的酒吧以"诗歌作为主题,每一杯酒都是一句诗。喝酒闯关、融汇中国传统元素的酒吧在上海都不难寻到。
成都的πbar、SOT等酒吧,同样展现了成都的特特色。可以说中国的酒吧已经呈现出了不同的区域特色。
根据NCBD(餐宝典)发布的《2021中国小酒馆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小酒馆市场规模为743.4亿元,预计到2025年达到1372.8亿元。
小酒馆行业高度分散化。截至2020年末,中国约有3.5万家酒馆,其中95%为立酒馆。按2020年收入计,中国酒馆行业前5大经营者的合计市场份额仅占2.2%。市场存在着广阔的空间。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文化、饮食、风俗差异巨大。资本进入酒吧领域仍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尚未深耕二三线城市。而酒吧和酒水一样带有着极强的文化属性,想要进入这一领域,还需要对当地有深入的理解,同时,酒吧消费不低,也需要所在区域有着一定的消费基础等。这也是酒吧呈现出了区域特色的重要原因。
此外,游牧酒馆的出现为中国白酒、传统的啤酒营销带来跨越式发展,如泸州老窖每年在核心市场打造的冰JOY等快闪酒吧都是游牧酒馆的一种,不受区域和成本的严格限制,仅作为C端营销的重要一环。
相比于商业逻辑,小酒吧更依赖于特的文化认同感,但只要有人喝酒,小酒馆就会像野草一样,旺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