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文化还是陋俗?
"酒是什么东东?酒是劝别人喝多了高兴,自己却不愿多喝的软毒品;酒是被人用伪文化劝诱不知不觉喝高的后悔药。"
--朱思旭《思旭话酒之煮酒论道》。
朱先生说的是酒,而我要讲的,是一种饮酒现象--劝酒。
"是朋友不?是朋友就干了!"
"不喝你就瞧不起我!"
"宁可胃里喝个洞,不让感情留条缝!"
……
诸如此类,酒桌上到处"洋溢"着这类劝酒词。
记得多年前,很多人不敢"贸进中原",因为那里的"敬者不饮、先给被敬者连端三杯"的规矩、以及五花八门的劝酒术,每每让你"醉卧桌底君方笑"……
其实何止"中原"啊,东西南北中,华夏大地上不劝酒的去处可谓凤毛麟角。
据说,劝酒风俗源自质朴的民风。劝酒越厉害的地方,说明那儿的民风越淳朴:物资匮乏年代,酒并非人人都喝得起,那是粮食精华。于是乎,主人舍不得喝,变着法儿也要让客人多喝一点……
听上去蛮感动,但时代不同了,把今天人人都能尽情享用的美酒往死里灌,这跟民风淳不淳朴已无多大关系,这类"不合时宜"已变成一种令人生畏的陋俗。
前不久有报道,一位不胜酒力的中年男子参加聚会,在朋友强劝之下连干数碗白酒,导致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死亡。结果,同桌吃饭并劝酒的6位朋友被判赔12万元。
你说,这是好心还是恶意?!
翻看历史,劝酒陋俗其实并非自当代始。早在西晋年间,就有个暴发户石崇,每次宴客都要让府中的"美人"(丫鬟)劝酒,宾客不喝者,便将劝酒的美人杀掉。于是有些宾客虽不擅饮,却也不得不喝个烂醉。孰料来了位王敦,偏不信邪,打死都不喝,结果石崇连杀三位美人……
可见,从古至今,劝酒,特别是强行劝酒灌酒,与情感无关,充其量情感只是个幌子。与其说这是一种酒桌文化,不如说它是绑架了人间情感的社会陋习。其核心,便是中国特有的"拼酒恶俗"。
拼酒,说白了就是一种虐待和自虐。通过虐待别人,获得成就和满足感;通过自我虐待,以示臣服。这岂不是人性当中丑陋的一面?
世界上,不乏嗜酒如命的国度,比中国人贪杯的民族也不在少数,但人家大多都是自己喝自己的,绝不会管到别人杯子里去。而自己尽量躲着不喝,却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喝醉的,惟中国有。
伴随国际化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当今国人的劝酒陋俗非但未有所收敛,反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免令人心忧。
当年周公,汲取商纣王酒色亡国教训,颁布《酒诰》,以酒礼约束饮酒行为,严禁酗酒,并发明酒器--"盉"(造型颇像今天庙会上看到的铜质大茶壶,只不过上面多了根勺子)。每逢礼仪盛典,门口便摆上两尊"盉",一个里面盛酒,一个盛的是玄酒(水)。不胜酒力者,尽可自行在酒中加水,搅拌""后饮用。
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尚知饮酒须适度,今天的我们又为何不能把酒喝得随意、轻松、愉悦、享受、健康、文明一点呢?!
无论敬酒者抑或被敬者,为什么就不能在不胜酒力时,也加上一点水,以此"把酒言欢"呢?!
毕竟,"只要感情有,什么都是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