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酒业金融热词
2010年,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中国酿酒行业延续了"快速小跑"的势态,产销两旺。尤其在资本市场上,中国酿酒行业上演了一出出"几家欢喜,几家忧愁"的好戏,从众多企业"赶考IPO"着急过把"上市瘾",到部分企业推出期酒、理财酒品、权益性交易酒品等"液体黄金"投资;从岁末上市企业股价"坐山车"到个别企业IPO涉嫌造假被"暂缓发行"而"神马上市成了浮云";从四川组织"银企合作"开启原酒质押的新融资模式之门,到"买茅台酒股票不如买茅台酒"所引发的白酒收藏热,以及岁末给力的"撒酒疯",每一个事件背后都牵涉着金融资本,同时也预示着酒业资本运作正进入"滴酒滴金"的新阶段,酒类产品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快消品,而逐渐发展成为与资本紧密相连的"真金白银"。
融资创新:IPO和质押
IPO无疑是2010年中国酒行业的热词之一,其高估值、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额的"步步高"现象让A股IPO成为不少企业心目中的"造富盛宴",选择IPO上市为企业并购、扩充产能、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了丰裕的资本,不少企业也因此化被动为主动,开始清晰地利用市场法则,通过发行股票、转让股权等资本技巧性运作,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
如果说IPO是酿酒行业"随大流"融资,那么,原酒质押就是资金来源有限和扩产、调整结构等资本缺口企业的融资新手段,这既缓解了地区投资资金去向问题,也借助金融质押平台提高了原酒的产品价值,原酒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原料,也成了金融产品。
成长阵痛:股价"坐山车"和被"暂缓发行"
2010年,酒类股作为消费股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曾蝉联股价宝座。在酒类股大受追捧的同时,也产生了洋河股价后市乏力遭遇跌停,以及胜景山河遭曝光,其IPO暂缓发行的尴尬局面,精明的投资者和严格的证券市场管理给酒业上了一堂课。无论是股价下跌造成的企业市值缩水,还是因"暂缓发行"给企业造成的短期和长期的品牌、市值增值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这些都在提醒酒类企业,每一步资本运作背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铺路,应当谨慎为之。这一系列问题更预示着快速追赶资本化运作的酒行业正在遭遇成长的阵痛。
师夷长技:期酒、理财、拍卖、权益性交易
进入2010年,在国际葡萄酒市场比较流行的运作方式--期酒开始在国内葡萄酒行业应用,国内企业借此与国际接轨,追求在快速发展的葡萄酒市场中的中国定价权,保住了中国酒类产品的"真金白银"。
另一方面,酿酒行业开始学习并尝试证券行业理财产品、文物拍卖、股票权益性交易等,推出了茅台生肖酒等一系列产品,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更重要的是这些金融形式加快了酒类产品的转化,并吸纳了大量的业外投资资源,实现了双赢。
老生常谈:"撒酒疯"和白酒收藏热
酒品涨价和白酒收藏热无疑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一次涨价都给酒产业链带来了真金白银,而随之带来的就是高端酒品收藏热,这也彰显了社会投资者对酒类企业价值的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