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河南啤酒市场的老大遭遇的困局

发表于:2024-11-22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2日,金星曾经风光一时。1990年代初,产能约十万吨的金星啤酒已是河南省内的龙头企业。1998年始,金星向郑州市以外的省内市场和省外市场扩张,并于2004年产销量突破了百万吨。2005年,金星正式更名为"中

金星曾经风光一时。1990年代初,产能约十万吨的金星啤酒已是河南省内的龙头企业。1998年始,金星向郑州市以外的省内市场和省外市场扩张,并于2004年产销量突破了百万吨。2005年,金星正式更名为"中国金星啤酒集团"。其迅猛势头震动了业界,张氏模式-"资建厂、自我复制、小步快跑"一时备受推崇。

多年来,金星的扩建一直依靠企业本身的盈利,几乎没有外部资本的介入,金星"闭门造车"的做法在资本密集的啤酒行业堪称孤本。这种做法好处是市场风险小,早年帮其逐步扩大产能,布局河南,并触及全国市场。劣势在于啤酒行业技术门槛较低,须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制胜,新建产能和市场营销均需巨资支持,仅靠滚动发展自然无法一日千里。商业贷款亦不现实,啤酒行业总体利润率微薄,仅3%至5%,金星在河南市场利润率约1.5%,远低于贷款利率,如此一来,以贷款来扩大规模隐患重重。

2002年之后,缺乏资金逐渐成为张铁山的掣肘。彼时,中国啤酒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啤酒大国,快速增长的市场诱惑着外资啤酒企业纷纷卷土重来-大量外资企业在1990年代初次登陆中国市场时因市场不够成熟、水土不服等原因败走麦城。

资本催生了中国啤酒行业的并购整合潮,大量地方品牌被迫消亡。2001年,全国年产量过百万吨的仅有青岛、燕京和华润雪花,其中比金星早两年成立的燕京刚越过百万吨大关,华润雪花则为200万吨。彼时金星的年产量亦达60万吨。但十年之后,燕京与华润雪花年销量均超过500万吨,产能跨入千万吨级。而金星产能仅200万吨,由于市场疲软,其实际释放的产量仅为产能的70%,与对手相比一落千丈。在啤酒行业最后的"竞争窗口期",燕京和华润已成功跻身俱乐部,金星则仍在门外。

张铁山并不愿坐以待毙。2004年,当金星在省内外的16个子公司建成、基本完成全国布局的时候,张曾与生产百威啤酒的AB高层会面,后者有意向金星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如此一来,金星不仅可获得所需的资金,还得以借力AB延伸其产业平台,但最终功亏一篑,原因就在于金星的"暧昧"身份-金星的实际掌控权虽在董事长张铁山手中,但法定产权仍然属于陇海村全体村民。此后,还有日本麒麟等企业和投资机构主动找上门来,最终均止步于此。"老外有一点弄不清楚就不会投资的。"张铁山说。

会谈破裂深深的刺激了张铁山,除改制外,别无他路。"合作的前提你必须产权清晰,不清晰人家会有顾虑。不上市,只有一个融资渠道;这样你合作伙伴找不到,产权不清晰人家不跟你合作。这两条路都堵死啦。"张痛心地说。

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随即浮现-金星以惊人的速度陨落。2010年,巨头们的收购战主战场开始转移至河南省内-中国最后一块由地方啤酒品牌主导的处女地。

省内啤酒品牌无法抵挡住外来者摧枯拉朽般的强大攻势,即便是实力最强的金星利润亦被严重侵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