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啤酒业整合优势凸显
2011年,我国啤酒产业虽然受全球经济复苏、输入性价格上涨、通胀预期带来的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供大于求的双重压力,但通过结构调整、科技进步、节能降耗等有力措施,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啤酒产业仍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
据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1月-11月,啤酒行业完成产量4612.62万千升,比上年同期增长9.87%;总产值1433.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7%;2011年1月-10月,啤酒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362.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79%;完成税金总额166.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07%;实现利润106.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7%。
啤酒产量连续10年保持世界。
产业整合优势持续显现
啤酒是中国酿酒业中集中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通过近十几年来的集约化产业整合,企业数量逐年减少,行业资源向优势企业和品牌集中,这种态势在2011年表现更为突出。资本整合的直接效应是集约化经营的规模效益呈现出继续放大的特征。
从四大集团、100万千升以上的7家、20万千升以上的28家三个档次啤酒生产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四大集团的产量占到全国啤酒总产量的60%左右;三种规模的企业集团各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销售收入、税金和利润总额占全国总额的比例均高于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单位(千升)产品销售收入和单位(千升)产品税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幅度较小,但单位(千升)产品利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幅度较大,而且规模越大幅度则越大。
"由此可见,规模企业的盈利水平提升并非主要源于售价的提高,而是来自于规模化后的整合效应。集团化的规范管理具有渠道统一、资源共享等优势,从而使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且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趋向越好,对行业经济效益的贡献度也越大。"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啤酒分会秘书长何勇向《华夏酒报》记者分析说。
并购呈现"洼地效应"
2011年,国际、国内啤酒巨头新建工厂的步伐明显减弱,无论是并购和新建工厂的频率还是总体规模上,都弱于前几年。何勇分析其中原因说:"一方面是大集团的布局战略即将进入收官阶段;另一方面是啤酒巨头经过快速扩张后,新增产能过速,有待消费市场的消化。"
近年来,河南与西部市场成为诸多大集团角逐的战略要地。在河南,燕京啤酒2.27亿元收购月山,华润雪花收购悦泉、奥克,百威英博投资27亿元在新乡卫辉建100万千升新厂,接着又与维雪签订了收购协议。在西部地区,华润雪花在西藏建厂、燕京啤酒和金威啤酒在四川建厂,百威英博在四川资阳的工厂于2011年5月投产,嘉士伯控股了原属重啤集团的7家西部工厂等。
这体现出了国内啤酒企业扩张并购的市场"洼地效应",在国内再也难以找到如此集中可并购资源的时候,河南和西部就成为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