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泡沫已现 业外酿酒胜算几何
超速发展总是摆脱不了泡沫最终破灭的风险。"白酒行业已经出现泡沫。"贵州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近期在中国白酒高端论坛上曾如此表示。
时下白酒业就像一列超高速行驶的动车,每年带给了厂商滚滚的财源,带给各地财政饱饱的利税,如此持续反复,不断刺激着资本更大的扩张欲望。从上市公司2012年上半年净利润数据来看,茅台实现净利润69.95亿元,五粮液50.46亿元,洋河股份31.73亿元,泸州老窖20.08亿元……而白酒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非常明显,有的地方财政就是"白酒财政"。以四川为例,2011年四川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044.38亿元,而仅仅是规模以上的川酒,2011年的主营收入就已有1400亿元,已相当于四川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0%。
白酒行业的魅力令全国各地疯狂扩张白酒产能,这给白酒产业发展带来泡沫化的莫大风险。而重复建设的老毛病不根治,白酒业的繁荣很有可能出现"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情况。
业内专家认为,从产量上看可更直观地看出白酒新拐点到来的各种迹象。历史上,我国白酒在1996年创下了白酒产量的最高纪录801万千升,之后的十多年,这个数字从未被超越。2009年,我国白酒产量706.93万千升,同比增长23.82%;2011年,行业同比增长28.3%,白酒产量重新突破800万千升大关,并达到1000万千升历史新高峰。而从白酒行业多年的发展规律看,产量顶峰,很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行业发展拐点。此后,白酒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出现平稳甚至下滑的发展趋势。
而在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下,各地区、各企业纷纷加速新建产能,但是受白酒传统生产工艺的影响,新建产能短期很难达到优质白酒的要求,而这决定短期供给的基酒储量明显不足。以酱香型白酒为例,从窖池建好到包装上市,至少需要5年时间。
于是,基酒外购、年份酒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甚至酒精等问题就容易出现,很可能引发白酒行业出现类似"达芬奇"家具这样的事件,从而出现信用危机。上世纪90年代名噪一时的秦池酒厂因过快发展、市场井喷,导致产能严重不足,从外地收购原酒,最终引发系列负面效应而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按照酱香型白酒5年的生产周期,如能顺利的话,国内白酒产能的两省川黔其扩张的产能最快将在5年后全部释放。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效应逐年递减,5年后,这么多酒还能喝得完吗?而一旦国家经济继续下行的风险增大,届时不能持续高增长,居民消费支出意愿减弱,中高档酒还能扛起只涨不跌的大旗吗?因此,有专家预言,在这场并购扩产豪赌中,5年后肯定有资本要遭遇血的教训。
白酒虽似香饽饽,有时也会如烫手的山芋;而隔行如隔山,过于热衷炒"白酒",有时不小心就会被烫伤。业外资本投资白酒失败的案例其实屡见不鲜。这些年来,业外资本对白酒业的并购整合也不乏失败之例。2005年,力帆老板尹明善宣布正式退出白酒;曾经誓言要做中国白酒业"领航者"的万基集团、湖南成功集团等,也无一例外地退出白酒业。
外来资本进入白酒,加快了白酒的市场繁荣程度,也导致了白酒行业危机的出现。但必须关注的是,外来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其不会长期关注一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旦受挫,必加剧其资本变现与退出的可能性,这将引发白酒行业发展的新动荡。从目前行业排名来看,国内白酒业前20大白酒,都是专业专注的白酒品牌,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白酒需要专业专注、长期潜心培育的,靠用烧钱匆忙买个品牌、做大品牌的策略是很难的。
潮退之后,方知谁在裸泳。虽然目前还是潮涨阶段,但纵观这几年业外资本收购的白酒品牌,不难发现大都是三四线品牌,而随着近些年原料成本上涨、运费上调、竞争加剧,如果运作不力,企业运营状况可能并不会如当初并购所想象得那样美妙。一旦激情消退,消费者无法再为行业高消费埋单,白酒行业盈利水准恢复正常后,一批资本将搁浅或折戟。
"不可否认,外来资本不仅为本地酒企注入了生产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营销模式,提升了酒企的管理水平。"酒类专家王传才认为,"但大量资本不断涌入,可能会加剧白酒行业泡沫的衍生。投资白酒行业需要冷静,业外资本也需要引导,不要盲目扩张,以免重蹈上一次'酒疯'时代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