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Style"内功很重要
每逢春节销售旺季来临前,白酒圈都不乏话题。今年最新的焦点是酒企"限价",限低价。
往年,大家议论茅台(600519,股吧)售价屡创新高,甚至有人说不出3年"飞天"茅台每瓶能涨到5000元。然而今年有趣的是,茅台要求经销商不能卖低价,并且组建了检查组,接连处罚了好些低价窜货的经销商。
有业内估计,白酒行业产值在"十二五"末可能超过1万亿元。考虑到茅台在业内的地位,价格的一高一低,已不但是考察行业景气度"寒暑表",更是外界窥探白酒行业发展和管理水平的窗口。
然而,连日来大家看到的更像是一场对手间的激烈博弈。理论上说,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地位平等,酒企利用经销商的网络在市场上扬帆出海,而经销商也从酒企中拿到"政策"和白花花的利益。不过,白酒业有点特殊。在其发展的"黄金十年"中,白酒产量增速超过30%、销售收入的增速超过40%被视为理所当然;加上和一般食品相比白酒通路具有特殊性,白酒企业尤其是"高端酒"生产商惯用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经销商。
但是,在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产业的发展都不能背离市场规律,更难以跟社会的舆论对着干。随着消费力的疲软以及查酒驾、限酒令、限广令、限"三公消费"等措施的实施,加上媒体针砭,都让原本习惯了封闭的酒企要走向开放,"牛气"顿消。
若无对供需关系的科学调研,若无对白酒供应上的"控量",若无对在景气时催生的紊乱产品线的重整,若无对在沙场拼杀的经销商的体察,恐怕酒企对他们开更多的"罚单",撂更多的"狠话",灌输更多的"忠诚"与"感恩",都难以从根本上熄灭他们为自保生存而"低价窜货"的冲动。
因此,白酒企业是时候冷静下来练内功,思考一下自己的"Style"到底是什么。事实上,长期被中国式供不应求"哄坏"的酒企,按照市场规律排产,按照市场规律定价,按照市场规律老老实实地卖酒和待人,才属这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