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四特酒的品质密码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酒文明衍生出浩如繁星的白酒品牌,但是真正称得上中国名酒的几。作为江西白酒的代表品牌,四特酒以其具一格的特香型风格和卓越的品质,屹立于中国名酒之林,在中国白酒阵营异军突起,被誉为"江南名酒"。
为什么四特酒能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在此背后四特酒到底坚持了什么,又创新了什么?它的酿造工艺究竟有何出众之处?
要探究溯源,就必须围绕四特酒的原产地--江西樟树来展开。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赣鄱大地上,诞生了古法白酒的发源地--樟树。这里依山傍水,水清见底,山川秀丽,是酿酒的地利之选,早在3500-4000年前,先民们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并开始了酿酒的历史,传承千年的四特酒便孕育于此。
在地里位置上,樟树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干湿交替明显。17℃的平均气温以及富含各种矿物质的土壤,是酿酒微生物生成和繁衍的纯天然生态环境。降水量充沛,天然水系发育旺盛,其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水质清澈透明,显微酸性,硬度较小,为白酒酿造提供了绝佳水源。而四特酒,这杯已酝酿数千年之久的美酒,正是酿于这片神秘的土地。
而四特酒一无二的酿造秘笈,则起源于古宜春地区的四特土烧,后被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载入《天工开物》中。四特酒在原传统古法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从原料选择,到每个环节的操作,不忘工艺之本。所酿出来的酒,被周恒刚、沈怡芳等白酒泰斗定义为"特香型",其特香型和工艺可概括为:"整粒大米为原料,大粬面麸加酒糟,红褚条石垒酒窖,三香俱备犹不靠"。
水为酒之血。四特酒酿造用水,取自悠悠赣江天然水系,水质绵软甘甜,富含锌、钙、铁、镁等十二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酸碱适度,微甜爽口,纯净无污染,是酿造特香型四特酒的宝贵水源。
四特酒以整粒大米为原料,保持了大米的原有风味。酿造大米选自赣鄱稻区的纯天然优级大米,米的大小、水份、淀粉含量均有严格的指标,米质软糯晶莹,米香醇美,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1-2倍,且含丰富的维生素B族和微量元素,质软不腻,味道香浓,所酿出来的酒绵、甜、柔和,浓而不烈,口感绵柔。
酝酿四特酒的窖池,由丹霞地貌下最特的红赭条石垒筑而成。红赭条石似泥似石,又非泥非石,渗透性、通透性俱佳,通氧,最利于微生物菌群的呼吸吐纳。红赭条石本身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适合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加之樟树常年气候温润,更加促进了微生物群落在窖池中的天然活性增长,成就了四特酒清香醇纯,回味悠长的优异品质。
曲为酒之骨。四特传承古法工艺,制曲采用麦麸加酒糟,可以改善大曲酸碱度,抑制杂菌生长,且疏松度较好,有利于微生物菌群生长。四特采用树一帜的特型曲种,历经接菌、长霉、凉霉、潮火、大火、后火五轮成香发酵,三次以上翻曲,使四特酒既有高温曲的酱香、又有中温曲的清香,再加上堆积发酵酒糟的渗入,曲工师傅接种四特酒的特有微生物,促成了四特酒柔美馥郁、三香合一的特点。
如果说活化水源、玉色稻米、红赭窖池、神秘特曲是酿造美酒的硬件力量,传承数百年的《天工开物》,则是造就四特酒传奇品质的软件法宝。四特酒特的酿造工艺,源自明代宋应星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之《乃粒》、《曲糵》、《陶埏》精妙古法。四特恪守天工古法酿造之道,选用产于赣鄱稻区的纯天然整粒优质稻米为酿造原粮,汲取阁皂山九龙泉同脉地下泉,以优质大曲为发酵剂,采用"大曲、麦麸加酒糟"的制曲古方,在生产工艺上采用"续渣混蒸,三进四出"、"量质摘酒"、"回酒发酵"、"掐头去尾"等操作方法,历经五轮成香,打造出融合了浓、酱、清三大香型所长,诸香协调、清香醇纯、回味无尽的特香型特风格。
生态环境、原生原料、红赭窖池、神秘特曲,以及天工古法的酿造技艺,正是这一系列的美酒密码,造就了芳香馥郁、美誉天下的四特酒,成就了中国白酒风华绝代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