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走向国际到底难在哪
比起去年主场作战,今年远飞墨西哥客场,中国参赛的酒款只有去年的六分之一,但依然保持了几乎一样的良好得奖率,吉林新怀德酒业更是摘下了含金量极高的大金奖(全球一共24个)。
恭喜中国获奖酒企的同时,我也是有感而发,奋笔疾书一个半小时,写下对中国白酒走上国际舞台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2015布鲁塞尔烈酒大赛是在中国贵阳举行的,评审之前,组委会安排了一位国外专家培训中国本土评委品鉴其它国际蒸馏酒,而中国著名白酒专家钟杰老师则在另一间会议室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评委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白酒。
那应该是我长这么大次系统性地学习自己民族的蒸馏酒。清香、浓香、酱香、米香、药香、凤香等等,各自特的酿造技术和生态发酵工艺,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无二的瑰宝,足可谓博大精深、妙不可言。
是的,中国传统白酒与白兰地,伏特加,威士忌,朗姆酒及金酒并称世界六大蒸馏酒; 是的,我们从骨子里坚定地认为白酒文化是我们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但,为什么中国白酒走向国际就这么难呢?
口味
请次来中国的老外吃咕咾肉、宫爆鸡丁、黑椒牛柳都是四平八稳的点菜之策,叫个酱鸭舌、糟猪脚、臭豆腐试试?你应该会看到很多中国长辈面对重口味臭芝士时同样惊恐的表情。这种抗拒是多种原因的合力,包括文化、心理、知识各个层面的储备。
但我身边与我接触长久的老外现在都开始慢慢接受我灌输的吃货理论:"骨头旁边、经常活动的才是上等好肉",吃鸡时也开始忽略橡皮一样的鸡胸,直接跟我抢翅膀和腿,有些甚至还爱上了鸡肫鸭掌。我很多"顽固不化"的长辈也被我拖下水,上瘾蓝纹芝士了。
可见,口味偏好的渗透与接受,不是酒企领导目标一定、大手一挥就成了,而是需要时间与耐心,以及有效的信息传输!
说到烈酒,中国白酒的口味对于国外消费者或首当其冲的大赛评委是怎样的一种审美?
清香型和米香型最易为西方人所接受,简直就是白酒中的ASTI,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因为可以在其中找到熟悉的伏特加或清酒的隐约倩影;芝麻香型和浓香型次之,习惯苦艾酒的老外对董香型也很能接受,唯这国人心头大爱的酱香,恰恰是大多数西方人难以立时爱上的款型,因为他们的世界里酒糟味几乎快和瑕疵划等号了。
去年大赛第二天,一款酱香白酒的出现,导致了我这组评委之间巨大分歧,且各不相让。两位国内白酒专家坚持其中一款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饱满、酱香突出,余味持久,几乎是"优秀酱香风格的教科书级作品",出类拔萃的表现远远胜出平均分最高的那款。很明显国际评委们根本不买帐这样的空杯留香,拉低了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