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酒与历史
诗云: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上面这句诗词是李白饮酒时创作的。
闲话少叙,今天谈"酒"。若不怀疑采摘乏术,瞧上几眼史上的酒风情。
历朝历代皆有风情,突出特点不重复,以点带面献上一盘儿酒史"大丰收"。
酒圣杜康,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保管方法,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谁知,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奇香四溢.......酒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酿酒事业由这里开始产生。后世人为了纪念这一时刻,便将杜康尊为"酿酒始祖"
原始社会的结束,夏商时期到来,酒算是奢侈品,普通百姓参加祭祀活动时,尚能沾沾酒,平时既喝不起也买不到,酒仅贵族和上层人物享用。酒风呈两个端现象,灌死的灌死,渴死的渴死,很是不平衡不公道。如此酒风,造就了荒淫无度的酒色之徒;夏商两代君主皆因酒而误国。
来到周朝,周借鉴殷商酗酒亡国的教训,对饮酒实行严格控制,颁布史上部禁酒令《酒诰》。明文规定:王公诸侯不许非礼饮酒,老百姓更是不准聚众酗酒,要有节制有界量。可以说,当时酒风内敛纯正。周朝专门设立"酒正"官职,负责酿酒和用酒的事宜,并根据酒体形态、酝酿时间和酒事用途,划分出等级分明的若干类酒。
周朝率先把酒活动引入"礼仪"机制,培树了等级森严、人伦严格的套餐式规则,主宾如何敬酬互动,人士坐在哪边,以及酒的摆放位置等小细节,都做出具体的约束。中国酒文化中的繁礼缛节,就是从周朝开始的,影响了中国酒事几千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很忙,天天闹着割据与兼并,喝杯小酒只为解乏去忧,无暇专门拿酒说事,顺其自然地冲破了周王朝礼制的束缚。上行下效,喝酒行为不再被无限地上纲上线,回归到平常又普通的生活形态。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编录了中国部诗歌总集《诗经》。这部《诗经》和酒大有关联,三百来篇诗歌,言及酒者竟然超五十篇,开了中国诗酒先河。有好酒的文人称之为:《"酒"经》。
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秦朝存亡不过二十年,其酒风介于前后两个朝代之间,处于两边靠的境地,就不多作介绍了。汉朝人对酒普遍抱有好感,酒已成日常生活中的通用饮品,也是社会活动和礼仪交往的信使。人们迎宾送客、婚葬嫁娶、议事聚会等等,都离不开酒当陪衬,有时候酒甚至能当主角。
汉朝人饮酒习惯从中寻找乐趣,更注重进行感情交流,并用酒释放各自的情怀。一些大小文人们兴风作浪,把酒抬到至高位置。邹阳《酒赋》写道:"清者为酒,浊者为醴。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
王粲的《酒赋》颂酒:"成朋友之欢好,赞交往之主宾。无礼而不入,又何事而不因"。
汉朝已盛行歌舞伴酒的聚会,即使身份的人,也会摆剑弄袖,亲自高亢几喉,为酒会助兴。刘邦酒酣,击筑自唱《大风歌》;项羽败局已定,半夜起来饮酒抒怀,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留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千古唱。
中国节日风俗定型在汉代,后世的节日习俗大多是汉代的翻版和升级。每逢元旦、元宵、社日、重阳、腊日等节日,都要按不同的规制饮酒。《汉官仪》载:"元旦以柏叶酒上寿。"《西京杂记》载,汉高祖每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三国时期的酒政划牢为界,也各自为政。曹操虽喜酒,并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唱。
两晋时期的开始酒风颓废放纵,由于门庭势力的存在,再加上"唯出身论"的观念泛滥,仕途取向出现严重的偏差,任人唯贵,任人唯显,任人唯豪,任人唯官,严重挫伤了贫寒志士的上进心。既然仕途之门踏不进,那些自以为还行的有识之人,只能去酒门找寄托,或放纵而饮、或痛苦而饮、或消沉而饮,或寂寞而饮。把所有的所有沉溺在酒里,并演化成魏晋时代的主流酒风,拉动社会各阶层都冲向酒世界酒海洋,掀起一场饮酒狂潮。
怀才不遇困于势。鹩占一枝,反笑鹏心奢侈;兔营三窟,转嗤鹤垒高危。 智小者不可以谋大,趣卑者不可与谈高,信然矣!
晋代除了"竹林七贤"还有一人不得不提:陶渊明,史上位酒诗作者。著名的《饮酒二十首》,自己找去吧~ 代表作《桃花源记》更是被无数文人骚客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寓意,堪称中国版的"乌托邦"。
各位,酒的历史先叙述到这里,给大家赋一首东晋刘伶的《酒德颂》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除。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摇厄执孤,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