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灌装“进口酒”背后的灰色地带
的确,这种在国内灌装的进口葡萄酒存在不少问题。
部分国内灌装的进口葡萄酒恶意模仿大牌,误导消费者
有国内灌装葡萄酒爱打大牌的"擦边球",让"正规"十分恼火。
笔者去年曾造访苏州下辖某县一个乡镇上的名烟名酒店,看到数款这样的国内灌装葡萄酒,其中一款名为梅卡庄园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产品,其正标外文字母为CASITE,正标同时写有"法国卡斯特集团兄弟酿酒股份公司"。
而另一款葡萄酒,其正标则没有一个中文出现,邮票、素描、城堡的设计,乍看之下与法国酒庄酒无差别,背标则有位于烟台的分装商信息。
"部分低品质灌装酒打大牌'擦边球',有的还卖出个高价钱,这不违商业道德,还误导消费者,伤害整个行业。"一名终端经销商说,"消费者误以为买了大牌的产品,喝起来觉得很糟糕,终怪罪到真正的大牌身上,大牌躺枪。"
部分产品不打QS标志或SC编码
目前,很多人认为能够区分原瓶进口葡萄酒与国内分装葡萄酒,直观的方法即国内灌装酒由于终在国内完成分装,需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故背标有QS标志或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SC编码)。然而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京东网看到过一瓶疑似国内灌装的葡萄酒,其背标显示原酒生产国为智利,授权包装商为天津某公司。但背标无QS标志或SC编码,只有CCIC(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标志。这究竟是原瓶酒还是散酒国内灌装呢?
据了解,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天津有限公司有一个二维码标签溯源的业务,做了此项业务的商家可在标签打上CCIC的标识,这是上述葡萄酒背标打上CCIC标识的原因。但当笔者扫一瓶酒的二维码,看到该葡萄酒的原产地证书所显示HS编码前6位为2204.29,是散装酒编码。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发布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在中华人民境内,从事食品生产活动,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但自贸区、保税区究竟属于特殊监管区域,还是关外等同于境内的执法,各地标准也并不相同。
繁杂的法规,从业者也很困惑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发现,面对如此复杂的规范标准,许多从业者甚至都对这些法规感到十分困惑。
进口散酒、中国灌装产品规范如此繁杂,无疑给一些"擦边球"产品带来了灰色空间,利用标准法规的不完善来混淆概念,从而给人们带来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也给行业带来了伤害。
一位酒商指出:正是因为灌装进口葡萄酒的存在,很多经销商觉得进口酒市场太乱,还不如选择国产酒,至少不用去给消费者作过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