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飞天茅台走进敦煌研究院:两个守望者的拥抱

发表于:2024-11-25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5日,一滴颜料洒上茫茫戈壁,就漾出了莫高窟的微笑;一滴烈酒跃进赤水河谷,就浮起了茅台的香气。9月26日,飞天茅台终于走进莫高窟,两个文明守望者真切站在彼此对面,圆月犹似唐时秋。等见面这天用了60年敦煌研究院
  一滴颜料洒上茫茫戈壁,就漾出了莫高窟的微笑;一滴烈酒跃进赤水河谷,就浮起了茅台的香气。

  9月26日,飞天茅台终于走进莫高窟,两个文明守望者真切站在彼此对面,圆月犹似唐时秋。

  等见面这天用了60年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始终念念不忘一件事。2006年遵义代表团到莫高窟考察,了解到敦煌研究院的种种艰辛,决定捐助5万元。这让王旭东很意外,因为他知道,贵州和甘肃同样经济欠发达,遵义的这笔捐助,情深意重。

  2017年敦煌研究院收到遵义旅发大会的邀请,到场环视,才发现自己是的受邀文博机构。主办方的高度认可,让敦煌研究院再次感受到厚重情谊,遂发出邀请,让遵义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到莫高窟参观举世罕有的文化遗产。

  到茅台来访,王旭东才明白,原来飞天茅台的故乡,就是遵义。

  9月26日,茅台集团代表团一行站在莫高窟321号窟中,找到了飞天茅台商标的出处。茅台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李保芳感慨万分:没有飞天,茅台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也因为有今天的成绩,茅台不负飞天。

  莫高窟和茅台都是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封存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时光胶囊。拥有世界遗产多的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意大利--恰好是丝绸之路的两头。

  莫高窟是丝绸之路这头美的时光胶囊之一。1987年,敦煌莫高窟以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名录》中只有两个这样的文化遗产,一个是莫高窟,另一个是威尼斯。

  莫高窟之美,在静若处子,在仪态万千,在色彩斑澜。而茅台是不同的美。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茅台是灵动的流淌,丝绸之路上翩跹如精灵,所到之处无不香气四溢。

  而敦煌飞天与飞天茅台的正式会面,等了60年。

  借着参会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机缘,飞天茅台走进了敦煌研究院,带着无比的期待,带着好的酒,带着诚挚的祝愿。

  近乡情怯,9月26日上午,李保芳在敦煌研究院,用"四个心意"来描述胸中的澎湃:"怀着敬畏之心,朝圣这座向往已久的文化艺术宝库;怀着进取之心,学习敦煌人的专注精神;怀着感恩之心,勇担传承传统文化使命;怀着赤诚之心,不断深化交流与融合。"

  茅台和敦煌一样,都是文明开放的果实。汉朝使者的到眼光,让茅台成为中原文明向南延伸的见证者;盐运则带来河面上的舟楫穿梭,茅台因此商业鼎盛;一个世纪前,茅台与旧金山跨越太平洋的邂逅传为佳话,并为茅台百年来执着追求优发展的精神支持。如此种种,是茅台身体里强烈跳动。

  和茅台一样,敦煌研究院的一代又一代文化守夜人,在莫高窟里看见的,是无法形容的美,是对远方的强烈向往,和对更好自我的期许。

  和茅台拜访敦煌几乎同时,9月20日下午,列动车缓缓驶出敦煌站,将这座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城市从此带入高速铁路交通时代。

  莫高窟壁画中有6幅玄奘取经图,三藏法师、白龙马、僧服毛头的孙大圣,栩栩如生。回到一千年前,玄奘要如何想象动车在他曾经徘徊的玉门关前,风一般驶过?车上乘客谈笑风生,安坐之间,窗外风景已经相隔"十万八千里"。

  玄奘曾经走过的莫高窟,之所以能成为沙漠中动人的微笑,是因为有人为它涂上了梦想。飞天更是其中的神来之笔--张开翅膀,便可以通向一切未知的远方。若干年后,有人将这双翅膀赠予茅台,茅台从此翱翔四海。飞天茅台,原本是敦煌飞天的梦想继承人。

  所以敦煌研究院的传奇人物,"敦煌女儿"樊锦诗看见茅台酒瓶上的飞天图案,始终惊讶,但不惊奇。和年轻时一样瘦弱的樊锦诗,依然不善言辞,对着茅台的客人们反复表达歉意:"我不喝酒。"意思是说,没办法彻底了解茅台酒中包含的匠心,是自己的一大失误。

  她说,十多岁的时候听说成功开展了"二台",一个是茅台,一个是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此记住了茅台酒的名字。之后因为工作原因参加重要场合,所见所闻,都是对茅台的百口称赞。

  这让樊锦诗认定,从未谋面的茅台人,之所以和她一样从心底热爱"飞天",因为"各行各业要做好,都是有追求的,有很高的目标。"而"飞天"就是这样一种情怀的好表达。

  樊锦诗感到兴奋,因为在她80岁的这一年,看见飞天茅台飞回来了,还告诉她一个消息,茅台建了机场,随时可以飞到茅台去。

  穿越时光的守望者

  一位年轻的女性游客走下鸣沙山,若有所思地说:"我把沙走成了自己。"大概在她心底,沙子随风而来,应风和鸣,是顽强的自我命运的追问者。而在不远处,莫高窟的佛像露出神秘微笑。

  相对浩瀚宇宙,自身如此渺小,越发不甘于渺小,要寻出存在的理由。无数的小,因为同样的倔强,堆积成惊艳风景。

  莫高石窟用了一千年的时间,来完成自己。莫高窟断续雕琢的时光,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向西进取的雄心,和向东回望的乡愁,糅合为厚重的文化风景。

  茅台的工艺形成亦非一日之功。始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盛于当代,和莫高窟同为中华文明的浓缩体。从初的枸酱,到如今的酱香,一脉相承又经历了无数次的蜕变。这样的身影,难怪令人一见倾心。

  敦煌研究院里有许多人,都是次看见莫高窟,甚至只是看见图片,或者临摹的画,就知道自己走不开了。那些从未谋面的雕塑,却好像亲近了很久很久。"你来还是不来,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你爱还是不爱,它还在那里,不卑不亢。"

  敦煌研究院历任的四位院长,每一个都是莫高窟至死不渝的"恋人"。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从巴黎去到敦煌时,张大千刚要离开,告诉他这将是"无期徒刑"。妻子不堪其苦,舍家离开时,他只身追进沙漠深处,差一点丢了性命。即便如此,常书鸿也没有气馁。1945年抗战胜利,大批艺术家返回内地,敦煌只剩下常书鸿一人。

  一天,常书鸿背着行囊对看门人说,他要去内地招兵买马,带一批人再回来。看门人笑笑,并不相信。然而常书鸿真的回来了,还真的带回来一大批艺术青年,其中,就有第二任院长段文杰。

  段文杰来了就没有走,2011年逝世,灵骨安葬在了敦煌三危山下,继续守望莫高窟。

  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是北大考古系的高才生,25岁到的敦煌研究院。她带给同事们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很快就以她为原型,制作了一个雕像,名为《青春》。

  25的年轻女生,瘦弱,内向,羞怯,在大漠里守了一辈子,变成说话直来直去的人,在风沙中大声与人争论。季羡林在2000年敦煌百年庆典上,形容樊锦诗,用了一个词:"功德无量"。

  王旭东总结70多年敦煌研究院的倔强灵魂,是16个字:"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他说,这就是"莫高精神"。

  茅台人何尝不是同样的执拗。代代相传的茅台酒师们,人人把酒看得比命重。时至今日,茅台仍然奉行严格的师徒制,拜师仪式上,师父接受徒弟的敬酒,并向徒弟赠送弟子规、笔记本等信物,行使"戒尺加身"的仪式。

  茅台酒师也是一代又一代说不完的故事。王绍彬是跟随茅台建厂的批酒师,病倒在床的后一段日子,还要坚持住在厂里,杵着拐杖到一线指导生产;郑义兴18岁开始当学徒,一辈子酿酒,把家传五代的酿酒秘技和3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无私传授,病重临终时,告诫徒弟李兴发,"不能走样,不能失传",否则"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祖宗"。

  敦煌的苍凉黄沙、漫天大风,让刚到的年轻人惊惶落泪,但只要站在石窟里,顿时沉迷在无边的美好中,无怨无悔;在茅台,莽莽群山,初创时的艰辛,超乎想象,然而浓郁的酒香,也每每令人忘情。的造物,能够引发无穷无尽的想象,是吸引人们不顾一切投身其中的灯火。

  有专家认为,正因为拥有梦想的能力,让远古的人类群落表现出更强的组织性,终于在自然进化中成功胜出。而远方是梦想的诞生地,所有的神话,都是从"远方"这一地理维度开始描述。但除非具备了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勇气,不可能抵达远方,成为传奇。敦煌飞天是对远方的"知",飞天茅台则是对远方的"行"。两者合二为一,或许并非偶然。

  上世纪60年代,头一次有科班出身的大学生来到茅台,目睹了整套工艺后,嗔目结舌,因为书上完全没有这样的描述,繁复程度远超想象。

  茅台是目前所知香气成分为复杂的烈酒。有科学家采用全二维气香色谱对茅台酒香气香味进行剖析,证实茅台酒中存在的香气香味成分近1000种,其中可定性研究成分近600种,其中三分之二为首次发现。

  敦煌又何尝不是同样绚烂的存在?这个世界上现存规模大、内容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有着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还有2415尊彩塑,每一抹颜色,都是传世的赞叹。

  茅台和莫高窟都与有着特别的缘分。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特批100万专款,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100万在当时,无异于天文数字。在茅台的故事中,也是父亲般的角色。

  茅台和莫高窟太像,同样是穿越时光的守望者。听着茅台的故事,敦煌研究院的人们感叹,"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如此相像,做的都是以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的事情。"确实,"茅台精神"和"莫高精神"一旦相遇,就发出强烈共鸣,是因为都选择了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是幸福的选择。

  在守窟人身上,李保芳看见了青春与热血,看见了激情与梦想。李保芳由衷地赞叹:"这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勇气、坚守与情怀,值得我们所有人崇敬。"

  他又说,"与敦煌人一样,茅台能有今天的成功,实际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坚信只做一件事,才能把它做好、做到致。茅台的品质和品牌,既得益于得天厚的地理环境,更得益于茅台人始终如一的坚守、一丝不苟的创新。不同的是专业与地域,相同的是专注与执着,这就是工匠精神"。

  上下而求索

  命运的重叠,实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