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从“辟谣”到“建议”的“喝酒防疫论”!除了孙思邈,我们还应看到啥?

发表于:2024-11-21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1日,黎明前的黑暗!2月7日,抗"疫"战悄然进入16天。从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消息得知,湖北之外新确诊人数基本稳定,表明这场"战疫"正进入"后时代"。巨浪过后,才能真正看清到底谁在"裸泳"。悉数从1月23日开始
  黎明前的黑暗!

  2月7日,抗"疫"战悄然进入16天。从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消息得知,湖北之外新确诊人数基本稳定,表明这场"战疫"正进入"后时代"。

  巨浪过后,才能真正看清到底谁在"裸泳"。悉数从1月23日开始的一个个"惊恐"之夜,除了楷模当如钟南山,在这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大运动中,沉睡了1000多年的"药王"孙思邈,也成为了酒圈的"网红",而原因就是"喝酒到底能不能防疫"的无休止争辩。

  真理总有时,乌云遮不住!在这场"舆论战"中,我们到底应该思考什么?倡导什么?

  "辟谣"!"建议"!剧情反转?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历来也是酒水消费的最高峰,约占到全年销售额的30-40%左右。

  可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场"黄金盛宴"充满了深深的焦虑!

  祸兮,福所倚。1月23日,在武汉宣布"封城"前后,一张有钟南山打Call的"饮高度酒对抗冠状病毒"照片,在网内外迅速引爆!

  在传统舆论环境面前,或许这也不算什么,但在"网红"为王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大家猜想的结果肯定是消费者如"抢口罩"般地"抢白酒"剧情。

  可事与愿违,经销商在短暂地"打鸡血"般兴奋后,却等来了电视台的"官宣":谣传,病毒怕的是75%的酒精,而不是喝高度酒。而且网上也传播了不少负面舆论。

  一场好戏没能如愿开场,只成为了广大酒友戏谑的"插曲"。

  可剧情远远没有就此结束!

  央视"官宣"后,山东、浙江温州和杭州、河北沧州、新疆建设第三师图木舒克等地发布的《致全市人民的十条建议》里"加强营养摄入,尽量不吃生冷食品,少吃野生动物。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可适量饮酒",又貌似剧情反转。

  尤其是新浪微博采访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感染科医师缪晓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科技处处长何丽和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中,与缪晓辉、何丽的尽量保持"官宣"一致不同,曾光的一句"难以评论",让酒与疫情再次登上"热搜"。

  客观地讲,此时,"喝酒防疫论"虽算不上剧情反转,但地方防控部门相继选择"用脚投票",其实让结果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孙思邈佐证!喝酒确实能防疫?

  喝酒到底能不能防疫?

  据史料记载,18岁立志究医,20岁便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学说,精通道家典籍,后坚决不接受朝廷高官厚禄相邀,一心醉痴于民间疾病医学,最终完成《千金要方》的医学"圣人"孙思邈,把酒放到了药物调理防疫的最高位置: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而明朝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明确写道: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另外,《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齐民要术》《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医学典籍,都附录了多种酒方,用酒精消毒的记载更是不计其数。

  即使在现代,中国江南大学也早已研究证明,中国白酒中除了乙醇,还有酯类、有机酸、酚类化合物、吡嗪灰成分、萜烯类物质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有机物。

  可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白酒,其长久以来的抗疫功能,或许任何人都破解不了其间的奥妙,或许这永远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就如难以让人理解的中医调理。

  但快讯君还是认为,各地防控部门提倡适量饮酒,更多层面的还是担心因隔离而心生郁闷、烦躁、不安的心理疾患者,在此时,更需要用"把酒当歌"的豪情,驱散"毒魔"的肆虐,便建议适量饮酒。

  此次,官方不惜以央媒来所谓的"辟谣",更多辟的是"某些人用科技的手段,来"善意"曲解钟南山、李兰娟两位院士本意,"为因春节失去餐饮、宴席、聚会三大场景,而寒意顿生的酒业增加热度"的言论,因为这触犯了社会伦理道德、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法律法规。

  时代变了,酒业如何打好"舆论战"?

  一个千年不变的真理,缘何到近代,却需要去论证?客观上讲有现代医学的发达,把一些想像变成了可见的原因。但翻开"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会发现,主要还是犯了一个"舆论引导"的致命错误。

  如果我们没有画蛇添足的"善意之举"呢?如果我们在李兰娟院士指出"75%的酒精是能够杀灭这个病毒"的言论后,行业内能及时展开一次"健康饮酒"的公益宣传和软性传入呢?因为对于普通消费者,看到"病毒怕酒精"的宣传后,肯定会率先想到"喝酒对抵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有好处的"的自觉行动。

  事实没有如果。其实,关键还是"舆论传播"上的思维问题,要想在国家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打"擦边球",集体"火力轰炸",早已被认为是短视之举,因为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最真的真理也经不起舆论的轮番拷问,也经不起社会"底线"的检验。

  众所周知,1997年,由贵阳医学院发起,北京、上海等7家科研所参与,对茅台酒展开了跨行业、跨学科的研究,得出"茅台酒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观点。并得到了国家内科肝病和病毒分子学专家王宇博士的首肯:茅台酒综合了本地的水质、土质、微生物等,通过科学的、自然的发酵过程,就会产生一些非常复杂的化合物质,这些化合物质在一般物质里是不存在的,这些东西很可能对人的健康有益处。

  这些论断在报纸、电视等媒介宣传后,在当时一度引起轰动。而同时,茅台的价值也一飞冲天,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名酒的地位。

  应该说,茅台此举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当时特定舆论环境,加上茅台自身强大的健康基因和群体例证而结合的产物。

  而同在贵州遵义名酒产区的董酒,要再想复制,可能就力不从心了。在2017年"双十一"前举办的"中国传统白酒研究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上,董酒宣布:首次在国际上检测并鉴定了中国传统白酒中的非挥发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其中在董酒中发现的含量最高。这种物质具有抗癌、抗病毒、抗炎症、抗氧化等五大功效。此举让其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诚然,董酒的科研成果和茅台一样是真的,但在宣传高度多元化的时代,注定了效果可想而知。这不是说董酒有什么错,而是时代变了而已。

  如今,"战疫"已进入"后时代",离钟南山院士预言的企稳期限也越来越近,疫情向好发展已成事实。酒企、渠道商在历经这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大难"后,如何重整行装再出发?如何在"后时代"讲好故事,如何打好舆论战,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所有这些,都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

  最后,送上毛的一句诗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舆论战、法律战、心理战,已成主新时代打仗致胜的"三大形态"!我们酒业该如何打好舆论传播战,快讯君文后等您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