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拿开压垮骆驼的“一根稻草”,国产葡萄酒就会“雄起”吗?

发表于:2024-11-22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2日,刚刚结束的两会,业界的目光聚焦在国产葡萄酒所承受的税负重担之上。当几位业界代表在两会期间重提减税建议的同时,国产葡萄酒行业已经到了至暗时刻--从2015年开始,国产葡萄酒连年下降,2020年已经跌至谷
  刚刚结束的两会,业界的目光聚焦在国产葡萄酒所承受的税负重担之上。

  当几位业界代表在两会期间重提减税建议的同时,国产葡萄酒行业已经到了至暗时刻--从2015年开始,国产葡萄酒连年下降,2020年已经跌至谷底。

  葡萄酒龙头张裕A的一份年度业绩预报显示:2020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4.68-5.7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9%-50%。

  龙头尚且如此,整个行业也都在最低谷徘徊。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1-12月,全国葡萄酒产量41.33万千升,同比下降6%;销售收入100.21亿元,同比下降29.82%;利润2.59亿元,同比下降74.48%。

  面对自身以及同业惨淡的成绩,张裕葡萄酒总经理孙健感慨称:2020年可能是中国葡萄酒近十年来最惨的一年。

  在这敏感时刻,外界将国产葡萄酒的这种谷底状态,自然而然同业界代表提出的"高税负"联系起来。将高税负视同压倒国产葡萄酒这个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2015年起持续5年的连续下降,使得国产葡萄酒无法经受任何的打击,而在型企业的负责人(同时也身兼代表)看来,压在身上的税负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

  全国代表、张裕董事长周洪江,全国代表、天明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姜明等诸多大咖,纷纷呼吁降税减负,给予国产葡萄酒更多生存发展空间。

  横向比较,全球主要葡萄酒产区所在国,均对相关产业推出税收优惠或退税政策。但是在我国,除了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多重征税之外,就连本属农业范畴的种植环节,也被政策视为酿酒工业的一环而课以13%的增值税,累计起来,国产葡萄酒业承受的综合税负超过25%。

  征税环节过多,导致国产葡萄酒在相同条件下负担过重。不仅如此,在wto推动下,进口葡萄酒关税水平却一路下降,部分国家的葡萄酒产区进入中国的关税为零,导致其价格优势愈发明显。

  税负的明显不同,让国产葡萄酒企业颇为不忿。

  此次两会上,多位代表向建言,借鉴葡萄酒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消费税、所得税的减免上出台相关政策,并参照初级农产品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将税率由13%降低到9%,精准扶持国内葡萄酒产业链,抵御进口产品冲击。

  这样的建言已经连提多年,不过在如今国产葡萄酒业已经跌入谷底、疫后经济尚待全面恢复的特殊时刻,让这种减税呼吁看到了一丝曙光。

  曙光将至,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把最后一根稻草拿掉,骆驼就可以站起来吗?

  实际上,国产葡萄酒除了税负问题之外,还面临着消费氛围不好、消费需求不足等多重问题,难以摆脱小众化品类的身份标签。

  发展最早、却始终难以成为主流,中国葡萄酒产业起始于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的成立,论及工业化的历史,远远早于1951年才成立的茅台酒厂。

  然而,如此久远的发展历史,却依然无法在消费者教育上取得进步,葡萄酒的消费场景被死死限定始终难以摆脱桎梏。以2020年全国葡萄酒产业的总销售额而论,尚不及部分名白酒企业一家的体量。

  在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中,国产葡萄酒也往往落於下风,且不仅仅是因为税负导致。

  在价格策略上,进口葡萄酒阶次更为明显:以数量诸多的餐酒占据低端,以列级名庄占领高端。国人熟知的"1982年的拉菲",可卖出天价。

  与之对比,国产葡萄酒低则不够亲民,高却难为市场接受。

  2017年,一份由中国酒业协会和EXACT调查公司所发布的调查显示:在中国市场大部分消费的国产葡萄酒仍然是以低端葡萄酒为主,价格位于100人民币以下的国产葡萄酒占据了接近80%的市场份额。

  但这100元以下的国产葡萄酒,却在性价比更高、如潮水一般涌来的进口葡萄酒的冲击下,溃不成军。

  性价比不占优势,高端同样难以望进口酒项背。起始于19世纪的酒庄分级制度与原产地域保护制度,让国外的列级名庄积淀深厚,形成特的"文化加持",让国产葡萄酒难以企及。诸多传统产区不重体量而重视质量的运作方式,更打造出一个个精品酒,牢牢占据着葡萄酒消费的金字塔尖。

  种种迹象表明,即便在挣脱税负重担之后,国产葡萄酒仍然会面临进口葡萄酒氛围日益浓厚带来的挑战。而与此同时,那些植根于洋品牌之后的文化积淀与发展策略,同样值得国产葡萄酒学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