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回忆曾经的乌海白酒

发表于:2024-11-22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2日,从1960年算起,梁立新来乌海已有52个年头。坑木加工厂、邮局、医院、制酒厂、……老人一生中曾在多个单位工作过。当回忆起在市制酒厂工作的岁月时,他感慨地说,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时间,但却给他留下了难忘的

从1960年算起,梁立新来乌海已有52个年头。坑木加工厂、邮局、医院、制酒厂、……老人一生中曾在多个单位工作过。当回忆起在市制酒厂工作的岁月时,他感慨地说,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时间,但却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困难时期来海勃湾谋生

虽然离别故土已50余载,但老人仍乡音未改,话语中带着浓浓的甘肃味儿。梁立新的老家在甘肃省民勤县,1960年因生活所迫来海勃湾谋生。"当时,我在民勤一中读初二,正赶上困难时期。为了解决温饱,我辍学来海勃湾谋生。"老人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来海勃湾是因有个老乡在旧洞沟煤矿工作。"当时,海勃湾正处于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得知北立交桥下每天都有许多举牌招工的单位,我就去报名了。由于来找工作的人多是初来乍到、生活尚无着落的外地人,招工单位专门在桥下支起两口大锅,免费供应稀饭。我报名的单位是桌子山矿务局,劳资科一位看完我的学生证和报名表后说,小伙子饿了吧,先去喝点儿粥,我们考虑一下。没过多久,他就通知我被录用了,单位是平沟煤矿坑木加工厂。"有了工作意味着生活有了着落,得知被录用的一刻,梁立新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市制酒厂的初创岁月

在平沟煤矿坑木加工厂工作一年后,梁立新被调到桌子山矿务局经济警察中队工作,4年后又调到海勃湾市邮电局工作,此外还曾在六五四军工系统工作过。老人笑着说,那个年代,工作调动频繁是正常事儿,海勃湾的各项事业都处于初创时期,许多单位都需要人。1977年9月,梁立新接到通知去市轻工业局下属的市制酒厂工作,任副厂长。

"市制酒厂成立于1976年4月16日,起初只有7名职工。在酒厂成立之前,海勃湾只有几家生产散白酒的小作坊,市场上供应的瓶装白酒都是外地货。"老人告诉记者,成立酒厂一来是因市场需求,二来是为了解决生猪肉的供应问题。当时,我市的生猪肉供应基本依靠外运,由于没有冷库以及配套的冷藏车,只能购入活猪。而运回的活猪也因冷藏问题不能一次屠宰,只得先饲养起来,然后再根据供应计划屠宰。为此,市副食品公司专门在下海勃湾建了养猪场,饲料由市粮食局提供。起初喂猪用的饲料是糜糠、高粱、玉米等,后来为了将这些粮食充分利用,便先用其酿造酱油和醋,剩下的渣才用来喂猪。得知用酒糟喂出的猪肉质好,养猪场便决定建一个酿酒作坊,这个作坊便是市制酒厂的前身。"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总是想着如何物尽其用。"老人说。

万事开头难,资金短缺、材料供应紧张、人手不足,在一家小作坊的基础上建酒厂,难度可想而知。用老人的话说,面前的困难数不清。虽然挂了牌儿,但还是基本使用作坊时代留下的老设备。用于加工原料的粉碎机不仅动力小、功率低,而且因陈旧老化经常发生故障,配件也很难买到。蒸馏用的蒸汽锅炉也常常出问题,不是漏气,就是跑水。除了设备陈旧老化外,供电也是大难题。"起初,厂里没有变压器,只能依靠海勃湾农场的变压器送电。赶上夏季用电高峰期,电力不足,农场为生产只能暂停给我们供电,严重影响酒厂的正常生产。"老人告诉记者,安装变压器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办法,可一时难以买回变压器又让他和工友们一筹莫展。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大家无奈叹息时,梁立新突然想起,原工作单位--六五四医院有一台闲置的旧变压器,遂决定去求援,先借来渡过难关。"医院的老领导得知我们的难处后,很爽快地就答应了。由于酒厂没有一辆运输车,医院又无偿派车给我们送来。"老人回忆说。

回忆起建厂之初的艰难时,老人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当时,酒厂使用的原料是高粱和玉米,辅料有麸皮、高粱壳等。由于没有运输车,从市粮食局拉原料完全依靠临时雇用马车。原料运回后要先进行粉碎加工,再装入麻袋备用,因此麻袋的用量很大。由于资金不足,没钱大量购进,只能以每天每条2.5分钱的租金向市粮食局租用。

如果说设备陈旧、资金不足等属于客观难题,那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则是更为棘手的主观难题。"虽然职工陆续增加到90多人,但绝大多数是外行,只能在工作中边干边学。"老人说,酒厂后来之所以能按时顺利投产,与大家不计报酬、不懈奋战密不可分。

代酿酒师刘志宽

接菌、制曲、发酵、蒸馏……酿酒有着严格的工艺流程,任何一个流程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酒的品质。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负责工艺流程管理的酿酒师就是一家酒厂的灵魂人物。梁立新告诉记者,市制酒厂生产的白酒之所以能在1978年11月举办的全区评酒会上荣登三甲,与已过世的老领导刘志宽密不可分。在老人的讲述中,记者也对这位酿造师的生平故事有了初步了解。

市制酒厂成立的年,还未实行厂长负责制,由市轻工业局指定4名职工组成"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生产工作,刘志宽为主要负责人。刘志宽是黑龙江人,1956年与其爱人陈亚藩支边来到当时的伊盟达拉特旗工作。虽然从事的是会计工作,但刘志宽却有一手祖传的酿酒手艺。上世纪60年代,由于物质匮乏,食品供应紧张,白酒还是奢侈品。一日,刘志宽见某单位储存的土豆冻坏流黄水,而且数量较大,便提议用其酿造土豆酒。在众人的半信半疑中,刘志宽开始用简陋的器具土法酿酒。待大家品尝过酿出的酒后,都竖起大拇指夸赞,从此老刘夫妇会酿酒的事儿也在达拉特旗传开了。市制酒厂成立后,经人推荐,刘志宽被调来主持生产工作。在梁立新的印象中,刘志宽是个精通白酒酿造工艺且做事严谨的人。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才使得市制酒厂生产的白酒在面世短短两年后便在全区评酒会上一举成名。

据梁立新回忆,1977年年底新酒厂投产后,刘志宽还曾主持试制过曲酒,而且在短时间内便获得成功。遗憾的是,由于资金、设备、材料均存在短缺问题,最终未纳入生产计划。说起已过世的老领导,梁立新充满缅怀之情。"由于原住房已拆迁,又无联系方式,未能见他最后一面,这是我此生的遗憾。"老人惋惜地说。

新厂建设投产往事

从1977年9月调入到1979年年底调离,梁立新虽然只在市制酒厂工作了两年多时间,但却赶上了厂史上的两件大事:老厂投产和新厂建设。

市制酒厂成立当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市财政局拨款30万元在现星云酒店东侧的位置建设新厂。新厂基建工程启动后,时任副厂长的梁立新便开始在新厂工地和老厂生产车间两头跑。"当时,新厂所在地还是一片荒滩,只稀稀疏疏地长着一些沙蒿。现在的市人民医院当时是医院,也只有几栋简陋的平房。"描述起当年的情景,老人如是说。

当时为何要选择在此地建厂,梁立新说:"水质对酒的口感至关重要。为了寻找最佳水源地,我们跑了很多地方。经过提水取样化验,原内蒙古工具厂和原内蒙古胜利机修厂水井的水质。本着就近选址的原则,遂决定在此处建厂。"据老人讲,当时的职工宿舍、职工食堂以及办公室均是由酒厂的工人所建。"很简陋,都是土坯房。"老人回忆说。

1977年12月初,新厂建成投产。老人告诉记者,看到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大家甭提有多开心了,惟一的遗憾是没有留下一张投产剪彩的照片。

新厂建成后,生产规模扩大的市制酒厂也进入快速发展的辉煌时期。1979年10月,梁立新代表市制酒厂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轻工业产品展销会。展销会上汇聚的都是各地的品牌商品,因此吸引了许多北京市民前往购买。"当时需买票入场,因此会场外每天都有许多排队等待买票入场的市民。市制酒厂生产的乌海牌白酒在会上大受欢迎,一时间还成了紧俏商品。"说起市制酒厂曾有过的辉煌,老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因工作需要,梁立新于1979年年底调到市人民工作,直至退休。1998年,市制酒厂转制后,成立了乌海市大汗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得到了更好发展,所产乌海牌、大汗御牌系列白酒曾被评为自治区优质白酒,乌海牌商标也被评为自治区著名商标,产品畅销区内外。

更多酒招商信息,请登录中国佳酒招商网(9928.TV)。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