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国内葡萄酒巨头争相布局海外 进口酒如何破局?

发表于:2024-11-24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4日,5月26日,张裕发布两则公告,即《关于合资设立智利魔狮葡萄酒简式股份公司的公告》(以下称公告1)及《关于收购智利贝斯酒庄下属子公司股份的公告》(以下称公告2)。公告1显示,"同意本公司与LAMBOSp

5月26日,张裕发布两则公告,即《关于合资设立智利魔狮葡萄酒简式股份公司的公告》(以下称公告1)及《关于收购智利贝斯酒庄下属子公司股份的公告》(以下称公告2)。

公告1显示,"同意本公司与LAMBOSpA签署《股东间协议》,共同出资48,032,523美元现金,合资设立IndomitaWineCompanyChile,SpA(中文名称"智利魔狮葡萄酒简式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魔狮葡萄酒"),其中本公司以40,827,645美元现金出资,持有魔狮葡萄酒85%股权;LAMBO SpA以7,204,878美元现金出资,持有魔狮葡萄酒15%股权"。

公告2指出,同意魔狮葡萄酒与贝斯酒庄、INVERSIONESBETMINSpA公司(与贝斯酒庄合称"出让方")以及贝斯酒庄管理团队签署《股权转让合同》,由魔狮葡萄酒作为受让方以48,032,523美元现金收购出让方持有的三家公司股权。

张裕收购案连连,协同效应是关键

近几年,张裕海外收购不断,2013年张裕收购法国干邑富郎多酒庄,2015年收购西班牙爱欧公爵葡萄酒公司及法国蜜合花酒庄,此外,张裕还持有意大利起泡酒品牌多来利、智利品牌魔狮完全的知识产权,同时与澳大利亚富邑集团达成鹰赋品牌的共享合作。张裕公司总经理周洪江曾表示:"张裕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本土葡萄酒生产企业,不但拥有国内六大酒庄品牌,以及解百纳、醉诗仙等主力品牌,而且正在变成为一个拥有多个国际优秀葡萄酒品牌的国际化葡萄酒供应商。"此次张裕收购智利贝斯酒庄,再一次表明其加速布局全球市场的战略。

张裕的全球化布局并不是空穴来风,据张裕公告显示,此次收购的智利贝斯酒庄下属子公司葡萄原料供应充足,产品质量优良而成本较低,其绝大部分产品与中国主流葡萄酒消费需求较为吻合,而中国市场是其薄弱环节。张裕收购后,将加快其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有利于较快形成销售规模。因此,无论从产品、原料,还是销售渠道上,与张裕均有较好的互补性,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协同效应。

而爱欧公爵被张裕收购前后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收购之前,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尚不足1%,收购之后,借助张裕庞大而成熟的国内销售渠道,短短两个月内,爱欧公爵就占据了进口西班牙葡萄酒11%的市场份额,这一变化也足以体现张裕全球化布局的成绩较为理想。

海外收购受巨头追捧,亦暗藏风险

除了张裕,国内多家生产企业也在布局海外市场。2016年9月,威龙股份发布定增预案,计划募资6亿元用于澳大利亚6万吨优质葡萄原酒加工项目;2015年3月糖酒会期间,泸州老窖首次向媒体公开控股澳洲的希拉谷酒庄;中粮名庄荟也拥有法国雷沃庄园、智利圣利亚两大自有海外酒庄。

随着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中国葡萄酒市场容量随之扩大,法国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年初发布的报告也预测,未来三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葡萄酒市场。而按照现在国内的葡萄种植面积看,优质的原料会非常抢手。所以,原料之争必将是葡萄酒企业竞争的重点。主要的企业都在进行海外收购,这是未来几年的常态。

尽管海外收购风生水起,但所有投入都与风险并存,因此企业也要保持清醒。比如汇率风险。前日,葡萄酒研就刚刚报道了欧元兑人民币汇率升至近7.8,可能导致法国酒涨价;张裕方面也表示智利比索兑美元汇率由于铜的价格和需求量变化导致经常大幅波动,因此也会产生一定风险。

进口酒市场竞争激烈,破局刻不容缓

进口酒市场的扩容吸引了来自业内外巨头的热捧,巨头的进入势必会对当前进口葡萄酒市场格局产生影响,并以其故有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背书,打破进口酒市场原有的混乱局面。但是进口酒在中国的发展依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过度增长的进口规模带来的市场饱和;二是品牌众多,质量得不到保障。

面对激烈的竞争,对于酒企来说,一个最为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打造强势品牌。张裕公司副总经理孙健曾表示,"就国内来说,国产品牌集中度相对高,而进口酒采购门槛低,品牌众多,进口商众多。消费者在进口葡萄酒的选择上越来越开始注重品牌,部分进口酒品牌也已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进口酒大单品形成的时机已经到来,这也是此时张裕在进口酒上发力的原因。"中粮名庄荟国际酒业总经理李士祎也认为"现在互联网叫爆品时代,已经不是简单的品牌时代,所有产品必须要走进消费者的心中。互联网时代只有做爆品,才能够真正走进消费者心里,只有爆品才能成就强大品牌"。

进口酒的发展正在一步步推动整个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我们相信,巨头争相发力中国市场加剧竞争的同时,最终受益的必将是消费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