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葡萄酒“腹背受敌”
"一节两会"上,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品牌葡萄酒齐聚一堂,法国、加拿大等多款知名品牌葡萄酒开始进入港城市场。面对洋葡萄酒的冲击,本地葡萄酒如何突围,成了业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国产小品牌葡萄酒难吸引客流量
在节会举办期间,葡萄酒展区的南非馆总是人气爆棚。在有着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葡萄酒的柜台前,前来品酒的人也络绎不绝。但国内的葡萄酒展馆,除了张裕、南山、长城等,一些不知名的小品牌人气普遍不高。
在采访期间记者发现,一些销售葡萄酒的商贸公司业务人员,都喜欢跑到有老外的展台前品酒。不是为谈业务,而是为与老外合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务人员坦承,洋葡萄酒深入人心,国产葡萄酒除了大品牌之外,小品牌葡萄酒在销售时很难获得消费者认可。想要卖得好除了起个洋名外,还得有老外助阵才成,让消费者看到自己与老外的合影就是助阵的一种方式。
低国标拖了国产葡萄酒的后腿
参加此次"一节两会"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教授李华说,目前不少国人都将葡萄酒看作是舶来品,但其实中国才是葡萄酒的发源地。"但我国的现代葡萄酒产业起步较晚,最初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去甚远。"
据介绍,80年代中期,葡萄汁含量只要达到30%就叫做葡萄酒,其他70%则由酒、糖、香精组成,与国际标准规定葡萄汁酿成的天然葡萄酒相比,国产葡萄酒在当时被叫做"三精一水"。
此后葡萄酒国标不断提高,中国也成为葡萄酒生产大国。无法分辨葡萄酒优劣的消费者,转而追求橡木桶。部分厂商便将橡木粉撒进酒中,导致口感相似。同质化的竞争,使洋葡萄酒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国酒逐渐落了下风。
保持葡萄园的稳定性才能成为葡萄酒强国
在此次"一节两会"举办的葡萄酒产业发展论坛中,与会专家均认为,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葡萄酒生产大国,生产工艺、消费市场等方面,与葡萄酒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但同时专家也强调,若不能葡萄酒产业链中葡萄园的稳定性,就成不了葡萄酒强国。
据李华介绍,国外认为葡萄酒是农业产品,大力扶持。但中国认为葡萄酒是轻工业产品,扶持度不够。目前国内种植酿酒葡萄的收入远比不上种植鲜食葡萄,因而只有2成种植户种的是酿酒葡萄,且国内葡萄园多是租赁来的。一旦土地被收回或改变种植农产品,葡萄酒的产业链条就断了。"如果不能将酿酒葡萄园私有化,原料就没有保障。没有了葡萄的葡萄酒,也就失去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