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酒烧钱灶君喜” ——漫话小年与酒
小年标志旧岁新年开始更易,故又称"交年"。为辞旧迎新,各家都会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的一年。而"小年"在我国南北地区时间各不相同。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般南方地区小年夜在农历腊月二十四,北方地区在腊月二十三。在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当属"祭灶"。
腊月与祭灶
灶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所祀的神灵。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祭灶神的习俗。《礼记·礼器》云:"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也就是说,老妇要祭烧火的灶,祭则有神。老妇以瓶为尊盛酒,以盆为篡盛食,以祀灶神。但古籍记载,先秦时期,有在夏日祭灶,取其热的意义;也有在冬日祭灶,取其岁终之祭义。
秦汉以后,由于腊祭腊日的出现,又由于《月令》中的腊祭五祀,亦祀灶神,故祭灶也固定在腊月祭祀。《礼记·月令》所记载的孟冬之月的腊祭所祭的"腊先祖五祀",其中"五祀"中包括有祀灶。东汉人阴子方于腊日晨炊而见灶神,以黄羊祭之,以至暴富,从此每逢腊日祭灶。晋人干宝的《搜神记》、梁朝人宗凛的《荆楚岁时记》都记载了阴子方腊日祭灶的故事。荆楚地区的人民皆效仿阴氏,腊日祭灶,遂成习俗。所以我国荆楚地区有腊八祭灶的习俗。
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祭祀的物品和日子也不相同。《荆楚岁时记》云:"其日(腊日),并以豚酒祭灶神。"而清人富察敦宗的《燕京岁时记》云:"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搪、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帝京岁时纪胜》曰:"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糟炒豆水盂。"腊月廿三日(有廿四日)是灶神上天汇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祭灶。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我国荆楚地区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祭灶,北方则有以廿三日(或廿四日)祭灶的习俗。至今,我国中原地区以腊月廿三日祭灶,以南糖和糖饼祭之,这当是南北习俗的融合。
腊 酒
唐朝时,人们还有在腊月造腊酒的习俗。《四时纂要》不仅记载了唐人在腊日开始酿造腊酒,还记载了腊酒的制作方法:"造腊酒:腊日取水一石,置不津器中,浸曲末三斗,便下四斗米饭。至来年正月十五日,又下三斗米饭。又至二月二日,又下三斗米饭。至四月二十八日外开之。其瓮但露著,不用攘草,则三伏停之,不败。"
从这则记载可看出,腊酒的主要原料是米饭,并且腊酒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发酵才能酿好,并且要在腊日、来年正月十五日和二月二日分三次放米饭。元代韩奕的《易牙遗意》亦记载了腊酒的制作方法:"用糯米两石,水与酵共二百斤,足秤,白曲四十斤,足秤,酸饭二斗,或用米二斗,起酵,其味浓而辣。正腊中造煮时,大眼篮二个,轮置酒瓶在汤内,与汤齐滚取出。"原料和唐代的差不多,都是以米饭为主,而且都在腊日这天开始酿制。
唐宋时期很多诗歌中都写到了腊酒,反映了人们喝腊酒的习俗。唐代诗人韩栩《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开瓮腊酒熟,主人心赏同"。李顾《送刘四》"行人饮腊酒,立马带晨霜"。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这首诗写到了农家用腊酒迎客。这说明农村酿制和饮用腊酒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腊酒的饮用是不分季节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有喝的,宴客或送别时都饮用腊酒。这说明腊月酿酒的习俗没变,正因为腊月酿了腊酒,逢年过节,或有客人来访,或送别好友时才能拿出来饮用。
小年与酒
年到,年味浓。古时过年人们会喝什么酒呢?北周诗人皮信有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硕来。"这首诗点出了过年饮酒除了欢庆佳节外,更主要的目的是驱除恶秽之气以求长命百岁。
古时候过春节,人们都要喝一些用中药浸泡的保健酒。椒柏酒是其中之一,用柏叶、花椒浸泡是春节的特定习俗酒;饮酒前,还要致新年祝辞,称之为"椒花颂"。除了椒柏酒之外,还有屠苏酒。屠苏酒最早见于南朝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以次贺拜,进屠苏酒。"相传,屠苏酒是三国时名医华佗的配方,采用多种原料浸泡而成,具有防疫、保健作用,是春节的特定保健酒。大诗人苏东坡诗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囊后饮屠苏。"唐朝的顾况也曾作《岁日作》:"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这种饮酒的文化习俗,都代表着辞旧迎新的意义,更包含着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愿望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