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黄庭坚与宜宾酒文化
黄庭坚,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涪翁, 宋哲宗元符元年遭贬谪后由黔州迁戎州(今四川宜宾汉代为僰道, 宋时为戎州、叙州) 安置时, 已是名扬全国的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戎州住了三年,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离戎。山谷在戎时, "泊然, 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 讲学不倦, 凡经指授, 下笔皆有可观"〔1〕。黄庭坚对戎州酒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宋代戎州酿酒业高度发展。据宋人撰写的《熙宁酒课》, 当时酒课40万贯以上的有东京, 戎州为5千贯。《宋史·地理志》记载当时戎州仅有16448户, 36668人。在戎州征收的酒税即为东京的八分之一, 其酒产量的确是十分惊人的。黄庭坚居戎州时在《醉落泊·陶陶兀兀》词中也不禁叹道:"街头酒贱民声乐, ""醉看檐雨森银竹"。宋代戎州酿酒业的兴旺为酒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黄庭坚以诗文创作和实践活动大力推动了戎州酒文化的发展。
黄庭坚开辟酒文化胜迹, 影响戎州饮酒风尚。两宋时期的戎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羁縻州, 在黄庭坚到戎州前, 戎州人以狂欢饮酒为乐, "夷俗尚巫信鬼??相引百十为群, 击铜鼓歌舞饮酒, 穷昼夜以为乐, 储弗尽弗已也"〔2〕。黄庭坚到戎州后寄情于戎州山水, 自述"在戎州登临胜景, 未尝不歌渔父家风, 以谢江山"〔3〕, "至于风日晴暖, 策杖扶蹇蹶, 雍容林丘之下, 清江白石之间"〔4〕。新津人任渊在戎客居时间较长, 视戎州为第二故乡, 他在《黄陈诗集注序》中写道: "始山谷来吾乡, 倘徉于岩谷间, 余得以执经焉, "可见当时有许多文士, 随同黄庭坚游山玩水。漫游的结果, 黄庭坚终于在戎州城边觅得一个极佳的去处, 在戎州城岷江北岸天柱山下, 鬼斧神工, 巨石中裂形成天然峡谷, 峡谷壁上古榕遮天蔽日, 流杯池便在谷底, 清泉从石缝中流出, 可使酒杯缓缓移动, 经九曲池又隐入石缝中。仿王羲之在兰亭雅集"曲水流觞"之举, " 池九曲, 为流觞之乐, "这就是遗留至今的流杯池。此处由黄庭坚开辟的名胜, 至今石壁上仍现"南极老人无量寿佛"八个擘窝大字, 每字约114平方米, 落款"山谷"。流杯池附近的岩壁上, 石刻题记鳞次栉比, 后刻掩前刻的现象比比皆是, 计有宋、元、明、清至今历代名人诗词、书法题刻、石刻题记98幅, 其中宋代纪年石刻13幅,元代纪年石刻4幅, 明代纪年石刻11幅, 清代纪年石刻8幅。谷为涪翁谷, 东西谷口各有一石枋为谷门。谷南壁立有清光绪已亥《培修流杯池碑》、《涪翁楼培修募捐功德碑》两通石碑, 谷西口为涪翁楼, 谷东南有涪翁洞, 谷口南有荔红亭等景物均与黄庭坚有关。
山谷祠在流杯池附近, 为南宋叙州人纪念黄庭坚所建, 迭经修葺, 长达七八百年之久, 其重修后的部分建筑至今犹存, 成为流杯池公园的一部分。祠堂是我国古代祭祀祖先的圣坛, 山谷祠是戎州人缅怀山谷的场所。每逢大祭, 地方官率本地贤达毕至于此, "岁使叙民奉豚酒"〔5〕祭祀, 表达戎州人追远怀本之心。山谷祠又是正俗教化、文人际会的场所, 届祭祀礼毕, 会聚宴饮, 表达享受山谷恩泽之忱。可以说山谷祠也是宜宾酒文化的又一遗迹。
公园附近还有锁江石、安乐泉等, 黄庭坚常到这些地方饮酒。任渊《山谷诗内集注》中记载,"山谷有戎州锁水摩崖留题, "至今宜宾江北锁江石上仍留存"山谷"两个擘窝大字。黄庭坚有《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再次韵兼履中、南玉三首》等诗, 诗中有"锁江亭上一杯酒, 山自白云舟自横", "锁江主人能治酒, 愿渠久住终莫更"。黄庭坚作《安乐泉颂》, 其措辞颇有酒质鉴定书的意味: "姚子雪曲, 杯色增玉。得汤郁郁, 白云生谷。清而不薄; 厚而不浊; 甘而不哕; 辛而不螯。老夫手风, 须此神药。眼花作颂, 颠倒淡墨。"写到安乐泉的外观、味觉、功效, 现代评酒专家对五粮液的评语是"各味协调, 恰到好处", 与黄庭坚的评价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安乐泉就在现在的五粮液酒厂内。范成大、王士祯等历代诗人均到锁江石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