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应掌握分寸和火候
"酒场劝酒少不了,知进知退方为高。"中国酒文化的最陋习处,大概要归结到无休止地劝酒上。不管人家能喝不能喝,不管该劝不该劝,劝酒没商量余地,似乎不劝上几杯酒,显得不热情不周到不看事,非要通过百般花样的劝酒灌倒几个人,才觉得解气过瘾喝到位。许多有识之士痛批中国式酒场,往往从痛恨劝酒陋习开始。
人们进酒场,自己怕是怕被劝倒,也怕劝不倒别人。因而某些时候,喝酒就是一场战争。但没有酒场的配合公关,一些事情和交易,显然办不痛快和圆满,显得不按潜规则出牌。所以两难的心理着实令人忧愁。
我劝过别人酒,劝起来振振有词津津有味,也劝倒过不少酒友。我也被严重地劝过酒,由于自己天性豪放实在,稍微大意就被人劝多。其实在认识劝酒问题上,不少人存在与我雷同的经历。痛批劝酒的不好处,可以无限上纲上线,但践行劝酒行为,又顺应酒场形势乐此不疲。从这个角度讲,劝酒问题是把双刃剑,如果自己做不到喝自由酒,还是少动用马列主义尖朝外的武器。
面对中国式酒场的特色,劝酒是难以避免的。试图绝对一刀切掉劝酒作风,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只不过每个酒场人应理智地对待劝酒,该劝酒时应该劝进,不该劝时切莫乱劝,注意把握劝酒的分寸和火候,或许能为劝酒的陋习,清去一些不文明不和谐的表皮。即便达不到治本的功效,也能限度减少副作用,从而减少劝酒的陋习指数。
对于劝酒问题,我没有愤青们的杀气腾腾架式,把劝酒当成十不赦的陋习,说成一无是处。我觉得劝酒是依附酒场生存,只要有酒场就有劝酒行为,适当的劝酒可以活跃酒场气氛,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谊。但不能因此为借口,把酒劝歪走到邪路上。劝酒至少要做到"五不劝"。
一是不能什么时候都劝
劝酒很有些讲究,尤其什么时候开始劝酒,好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情况下要掌握时机,喝到该劝酒的空间,方能进入劝酒程序。可以这样俗气地定义,坚持"掐头去尾取中间"原则,不能上来没等开场白,没等开过几蛊全会,便迫不及待地端杯劝酒,忽视主题搞重点劝酒要不得。当然也不能临近尾声喝满堂红,却不顾全大局走向,硬性横插一刀,把酒局劝乱套。劝酒讲究时空观念,也不能看着别人正说酒词,或正与人碰杯,或者才放酒杯换口茶,丝毫没眼力地劝酒。时机掐得不对付,劝酒便少些意义和道理。这是自找没味,说不定要挨扁。
二是不能什么场合都劝酒
喝酒比较在意场合,不同性质的场合,对劝酒的要求各异。有的场合需要劝酒,比如请人帮忙办事,比如招待来自远方的朋友,比如关系单位的"骚扰酒"等。有的场合不需要劝酒,劝酒非但不能营造和谐气氛,反而破坏酒场环境,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和麻烦。比如与外商洽谈业务场合,外国人不理解不喜欢中国式劝酒,出自好意的劝酒,弄不好把业务搅黄了。比如接待上级检查工作的场合,彼此任务在身,应该严肃对待,不适合劝来劝去太放肆不严肃。比如悲情失意在身的场合,劝酒显然与气氛不符。比如陌生人坐在一起,互不了解互不熟悉,劝酒可能出现尴尬局面。
三是不能什么人都劝酒
劝酒要看人下菜碟,能劝则劝几杯,即便劝不出效果,起码不至于引发超级难堪。对于有些特殊身份的人们,一定要少劝慎劝甚至别劝。比如上司坐在酒场,喝不喝酒喝多少酒,别人不能干涉和决定,如果下属不知好歹地硬劝,劝不成事小,弄不好惹身骚找不自在。比如对开车赴酒场的人,非但不能劝酒,如果他想喝酒应该劝阻端杯,否则因被劝酒喝多喝醉,引发意外事故,劝酒人吃不了兜着。比如身体有病的人,本来就应忌讳酒,劝人家喝酒喝出毛病,都图个不吉利。比如滴酒不沾的女士,即使装作不喝,只要人家不主动应承,劝过就完不能硬劝老劝。
四是不能什么词都劝酒
虽然酒场上说话比较随意,性情水催化出的性情,可以忽视忽略说话的语气方式和内容,但也不能什么话都讲,尤其要注意劝酒词的对象。比如用骂誓恶语劝酒,声称谁喝不酒谁是三孙子,遇到急性人非较劲不可。比如不能故意贩卖黄色暴力,对着女士大发荤词劝酒,一旦女人发威不买账并反攻,劝酒人肯定下不了台。比如拿别人的短处缺陷当下酒菜,劝人家喝堵心酒的结果,是最后堵心自己。比如开发很敏感很焦热的酒词,劝给比较对应的人,可能人家承受不了敏感和焦热,而制造新的敏售焦热难题。
五是不能什么标准都劝酒
人逢酒场精神爽,三杯下肚来性情。喝酒嘛喝的不是酒,一定程度上就是喝休闲喝热闹喝痛快,劝酒活动自然而然地要发生,不劝酒才显得不正常。适度地劝两下见好就收最为理想,怕就怕劝开头没有尾,把小局劝大劝强。有的人劝酒时快意忘形,不知不觉地耍开二虎头,抄起酒杯便劝,不管杯大杯小什么酒。用大碗劝啤酒,拿大杯劝白酒,红酒、洋酒也不按章法动杯,逮着什么用什么,早已远离文明酒恭敬酒的初衷。这么超常规的劝酒,不把酒场劝歪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