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网

小口尖底瓶里有酒:破解中国酿酒起源之谜

发表于:2024-11-21 作者:中华酒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1日,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重要时期,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在小口尖底瓶残留物中发现了粮食发酵酒物质,证实了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
 
  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重要时期,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在小口尖底瓶残留物中发现了粮食发酵酒物质,证实了早在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运用粮食发酵来酿造"酒"的技术,追溯华夏历史中酒文化的璀璨篇章,以此来策划"小口尖底瓶里有酒"专题文章,揭开中国白酒起源的神秘面纱!

  中国酒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蕴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领风骚。从神话传说、甲骨文、诗经、李白、杜甫……一直到四大名著,酒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当你端起一杯酒,细细品味酒文化的时候,内心一定有个疑问,酒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酒的酿造:中国酿酒起源的传说

  酒的酿造,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实践活动之一。而关于酒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西晋文人江统在《酒浩》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

  黄帝造酒说,"肇自上皇",就是说仰韶文化时期的黄帝时代,人们便已经开始酿酒了。汉代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便着重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提到了一种古老的酒-醴酪。而在更早的文献中,《神农本草》已经载有酒的性味。这些传说和文献,虽然不尽相同,但至少指向,早在华夏文明个朝代-夏朝,或者夏朝以前,酿酒就已经存在了。

  仪狄造酒说,仪狄造酒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始载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战国策》,鲁共公在劝谏魏惠王时提到: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此后,三国蜀汉学者谁周所著《古史考》也说:"古有酸酪,禹时仪狄作酒。"

  然而古书上对酒的起源记载,版本众多。在赵国平原君赵胜劝酒的故事中,有曰:"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舰,子路喳喷,尚饮十植',古之圣贤无不能饮,吾子何辞?可见,在这个记载里,帝尧和帝舜时期便已有酒,而帝尧和帝舜都是大禹以前的人,比仪狄还要早,可见仪狄之前就有酒了。

  有幸,随着近些年的考古,酒的酿造实证在历史长河中,正慢慢浮出。

  考古实证:小口尖底瓶聚焦"华夏酒源"

  近些年,有研究甲骨文和金文(铭刻在铜器上)的学者发现,古文字简单,"酒"字作"酉",在写法像极了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的模样。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遍布大半个中国,横跨2000余年,是华夏文明的初始状态。而小口尖底瓶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陶器,长期以来,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关注和研究,小口尖底瓶的小口易于密封,便于形成酿酒所需要的密封环境。而尖底的构造则方便用来澄清酒中的沉淀物。

  据了解,考古学者、斯坦福大学刘莉教授曾带领团队对仰韶文化出土的尖底瓶进行植物残留物分析,通过对淀粉粒和植硅体化验,发现了仰韶文化酿酒的直接证据:证实早在7000年前,仰韶人以黍为主要原料,掺合薏苡和山药等块根植物酿造出了中国最早的谷芽酒!

  近日,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重要时期,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重要成果发布,不仅发现了丰富的遗迹、遗物,经过多学科综合考古研究,发现了在小口尖底瓶中有谷物发酵酒残留,更实证了仰韶村遗址尖底瓶用于发酵粮食酒的说法,让世人再次真实触摸到了中华酒文化的源头。

  甲骨文中所记录的两类酒"酒"和"醴",前者是用发霉的谷物进行发酵的酒,后者则是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而成,酒精度相对较低。这两种酿造工艺在仰韶村遗址的尖底瓶残留物中均有发现,这项研究为新石器仰韶文化中心区域粮食酒的酿造和消费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证据。

  而且,在几乎所有的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有大量的小口尖底瓶出土,这充分证明,酿酒在当时已经是十分普遍的活动,饮酒在当时十分流行。可以说,酒在仰韶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仰韶人的生活中不可无酒!

  在文明微露的晨曦之中,仰韶文化以无数光华灿烂的彩陶器皿与绚丽多彩的彩陶纹饰,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源头。而随着仰韶人的不断迁移,扩散,仰韶先民也将酒文化带到了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7000年来,仰韶时期的酿酒文化,与中华文明一路同行、一脉相承,构成了一个博大、深远、辽阔的美酒中国!

0